第十二节 症状成因之—偶然提醒(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所以,当他的玩具突然被踢开,他第一想到的是表哥,而不是父亲。
  正因为表哥那意味深长地笑,才使得他的本能反应产生了延迟,不知不觉退缩回去。
  尽管已经知道是父亲踢的,但本能已经退回大部分,而没有继续释放。
  可不要小看这简单的一笑。
  就是这一笑,在今后成为他疾病康复地最强障碍之一。
  这可以从他以后的心理看出:当他越接近成功时,越感觉仿佛有一种嘲笑会让他前功尽弃。
  这种自毁成功几乎已成为他的一种宿命论。
  这直接导致他宁愿先选择不成功,甚至自行前功尽弃,以免被前功尽弃的失落感所伤。
  这就是上面所说的5%的致病因素。
  仅仅是因为这一笑的作用。
  同样的,当成功来临时,他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总觉得来得太简单。
  正如心理疾患者认为心理好转来得太简单,肯定不真实,宁愿选择继续沉溺于心理病态中。至少这样不会让他太困惑。
  无疑,这一笑实在太微不足道,但它带来的转折作用却是巨大的。
  正如人们常说的“蝴蝶效应”。
  所以,人们在不了解一个心理疾患者为了一丁点事,而心情波动巨大时,常常报以教导和指责的口吻。
  这是正常的。
  但身为心理医生,如果不知道这一微妙的致病因素,就以说教的口吻去指导患者,效果也一定是不理想的。
  因为这种由小及大的转折作用,并非凭空臆造。而是依据患者本身的心理历程。
  就上例而言。
  那个男孩在此事之后,对表哥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转折。
  以前他对表哥是存在正常抗拒的,并不会讨好迎合他;也算是一个对立面。
  但经历此事之后,他对表哥的评价过份夸大了。
  可以从下面的一件小事中看出。
  有一次,当他问表哥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是谁?
  表哥回答说:爱因斯坦。
  就是这个简单的答案,以后让他莫名其妙地疯狂崇拜起爱因斯坦。
  尽管他根本不了解爱因斯坦及他的理论。
  如果有人否定爱因斯坦的理论,他必定如临大敌,拼命维护,直至产生强迫和抑郁情绪。
  这种偶像的作用极其强大。
  当他的偶像的形象突然改变,比如由积极转变化消极时,对他的打击是致命的,竟能使患者感同身受,也由积极转换为消极。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