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节 症状成因之—偶然提醒(3 / 4)
当然,偶像的影响并非问题根源,根源只在于那个偶然的提醒,使得他的心理能量转移粘附到偶像上来。
这就和前面举的例子一般:为了追求所爱的人,宁愿去挖掘、迷恋她的阴暗面。达到一种“退行满足”。
如果说这种雷同还有待考证,那么,当他偶像的地位突然被另一人危胁时,他竟然有可能极其隐秘地把感情转移到那个对立面上;转而移情别恋,崇拜起当初抗拒的那个人。
这种转换就正好验证了这种雷同同出一辙。
如果把危胁偶像地位的人当成阴暗面,把偶像当成积极面。
患者有可能总是在积极与阴暗面之间反复转换。当阴暗面影响积极面时,他有可能莫名其妙地转移到阴暗面。
这就是前面说的,某善良男子追求一个女孩,可那女孩却偏偏喜欢坏坏的男生。
为了令她自责与反省,他选择自暴自弃,投奔到曾经抗拒的对立阴暗面。这就是“退行满足”。
这似乎是老话重谈,似乎没有多大意义。
但是,仅仅停留在“退行满足”这个概念上,那是远远不够的。
具体来说,“退行满足”与“偶像崇拜”、“爱的过高估价”有关。这两点已紧密联系起来,无需多言。
也知道是因为“偶然提醒”,才会让一个人对某个人过高地估价,而对自己极度贬低,不得不寻找对方的阴暗面,并想要去帮她解决,才能获得对方的爱。这就是所谓的“退行满足”。
联系起来看,似乎知道了症状的根源就是“偶然提醒”,只要克服它,回到提醒前的状态,症状就不复存在。
而被提醒前的状态,不难看出,就是“无条件相信”。
也就是说,当患者再次面对生活时,他只需保持这种无条件自信,症状根本没有存在的可能。
回到现实中,患者的信心确实大增,这是毋容置疑的。
但是,这又回到了那个老问题上,还存在那个5%的致病因素。
信心并没有回复到真正的无条件,还是有顾虑的。
比如说,一个人在某单位工作,从不适应,到慢慢地和同事建立良好的关系;能够克服许多心理障碍,学会开玩笑、学会找话题、学会妙语应答……看上去一切都很美好。
但是,当他的同事突然话锋一转,挑出他的某个缺陷来说。他便无所适从、惊慌失措了,下意识地选择逃避这种负面评价。因为他害怕仅仅因为这一点缺陷,破坏他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良好”人际关系。
更进一步说,他是无法找到一种语言或者心理状态来应对这种缺陷的评价。
这就是上一节所说的:因为对quot;美中不足quot;的刻意规避.
不可否认,他通过心理分析,恢复了许多积极的、美好的心态.获得了别人一致好评.
但是,他无法容忍因为quot;美中不足quot;的一点缺陷,而导致前功尽弃.
这似乎又回到了患者身上常见的quot;完美主义quot;.
难道所有的心理分析全是白费?
如果这样理解也是正常的,但不妨沉下心来,也许会有新的理解.
因为通过心理分析,他从客观上淡化了曾经许多过分完美的理想.只是还差一点缺陷,无法接受.
就像一个人从深水中逃生,努力往上游,游了99米高,但是最后一米却受到了阻碍.
如果不能突破那1米,前面的99米确实是白费心机.但在他仍然有气息的情况下,你能否定那99米的价值吗? ↑返回顶部↑
这就和前面举的例子一般:为了追求所爱的人,宁愿去挖掘、迷恋她的阴暗面。达到一种“退行满足”。
如果说这种雷同还有待考证,那么,当他偶像的地位突然被另一人危胁时,他竟然有可能极其隐秘地把感情转移到那个对立面上;转而移情别恋,崇拜起当初抗拒的那个人。
这种转换就正好验证了这种雷同同出一辙。
如果把危胁偶像地位的人当成阴暗面,把偶像当成积极面。
患者有可能总是在积极与阴暗面之间反复转换。当阴暗面影响积极面时,他有可能莫名其妙地转移到阴暗面。
这就是前面说的,某善良男子追求一个女孩,可那女孩却偏偏喜欢坏坏的男生。
为了令她自责与反省,他选择自暴自弃,投奔到曾经抗拒的对立阴暗面。这就是“退行满足”。
这似乎是老话重谈,似乎没有多大意义。
但是,仅仅停留在“退行满足”这个概念上,那是远远不够的。
具体来说,“退行满足”与“偶像崇拜”、“爱的过高估价”有关。这两点已紧密联系起来,无需多言。
也知道是因为“偶然提醒”,才会让一个人对某个人过高地估价,而对自己极度贬低,不得不寻找对方的阴暗面,并想要去帮她解决,才能获得对方的爱。这就是所谓的“退行满足”。
联系起来看,似乎知道了症状的根源就是“偶然提醒”,只要克服它,回到提醒前的状态,症状就不复存在。
而被提醒前的状态,不难看出,就是“无条件相信”。
也就是说,当患者再次面对生活时,他只需保持这种无条件自信,症状根本没有存在的可能。
回到现实中,患者的信心确实大增,这是毋容置疑的。
但是,这又回到了那个老问题上,还存在那个5%的致病因素。
信心并没有回复到真正的无条件,还是有顾虑的。
比如说,一个人在某单位工作,从不适应,到慢慢地和同事建立良好的关系;能够克服许多心理障碍,学会开玩笑、学会找话题、学会妙语应答……看上去一切都很美好。
但是,当他的同事突然话锋一转,挑出他的某个缺陷来说。他便无所适从、惊慌失措了,下意识地选择逃避这种负面评价。因为他害怕仅仅因为这一点缺陷,破坏他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良好”人际关系。
更进一步说,他是无法找到一种语言或者心理状态来应对这种缺陷的评价。
这就是上一节所说的:因为对quot;美中不足quot;的刻意规避.
不可否认,他通过心理分析,恢复了许多积极的、美好的心态.获得了别人一致好评.
但是,他无法容忍因为quot;美中不足quot;的一点缺陷,而导致前功尽弃.
这似乎又回到了患者身上常见的quot;完美主义quot;.
难道所有的心理分析全是白费?
如果这样理解也是正常的,但不妨沉下心来,也许会有新的理解.
因为通过心理分析,他从客观上淡化了曾经许多过分完美的理想.只是还差一点缺陷,无法接受.
就像一个人从深水中逃生,努力往上游,游了99米高,但是最后一米却受到了阻碍.
如果不能突破那1米,前面的99米确实是白费心机.但在他仍然有气息的情况下,你能否定那99米的价值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