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18 / 30)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一刻,他集中思虑于他们父子的关系上面。以前,他一直不敢对此细想,那是一种逃避的心理,现在面对现实,从头检讨,很快地发现,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难题在他面前。杏园的鞭挞,他已受了应得的惩罚,逐出不问,则父子之情已绝,在他父亲,那笔账已经算清楚了。
  而今天的郑徽,只是承袭了过去的名字,其他都是与过去不同的。如果父亲以为他改过自新,不辱门楣,而愿意重新相认,那么就必得同时承认,他的一切成就,皆出于阿娃所赐。这样,恢复父子的关系与准许他们的婚姻,就变成了一件好事。
  他又想:礼法是什么?礼法的作用,在建立人与人之间的正常的关系。教忠教孝,莫非叫人立身处世,要不忘本,而饮水思源,与阿娃共享尊荣,正合于忠义之道。如果阿娃可负,无人不可负!在朝不会是忠臣,在家不会是孝子。若是礼法只教人为自己打算,可以忘恩负义,这样的礼法,不要也罢!
  他在想,父亲既然精研三礼,那么对于这些道理,一定比他还看得透彻。于是,他的心情十分开朗了。
  郑徽回到座位上,满引一觞,徐徐说道:“吉人兄,只要我向家父陈明其中委曲,一定能邀得同情。所苦的是,乞假归省,未能如愿……而且限期出京,措手不及。照这情形看,你有什么高见?”
  “这太好办了。”周佶答说,“你尽管一个人赴任,等商得尊大人允许以后,我做个现成的冰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都有了,那时以七品执事,迎娶入蜀,阿娃何乐不为?”
  这自是正办,但郑徽知道李姥顽固不化,把阿娃留在长安,可能会有不测之变。同时,他一天不见阿娃,便牵肠挂肚,忽忽若有所失,如果千里长行,没有她相伴,这旅途寂寞,怕也是他所难忍受的。
  因此,郑徽踌躇着说:“留阿娃一个人在长安,我实在有些不大放心。”
  “这就难了!除非你能带她一起赴任。”
  “能这样,还有什么可说的?”
  这下轮到周佶离座,凭栏沉思了。他一面想,一面屈着手指在数,仿佛在计算什么。郑徽莫名其妙,但已意识到他已有了办法,正在筹划。
  郑徽的猜测是正确的。周佶转身,以极有自信的语气说:“唯一的一个办法,你得把阿娃带到剑阁。不管你用什么办法,能把阿娃骗到剑阁,好事可成!”
  剑阁是由陕入蜀的第一大站,连山绝险、飞阁通衢,也是蜀北的门户。要求阿娃相送到此,她或许会答应,但是,郑徽问道:“何以到了剑阁,好事可成?”
  “这我也不明白。”
  “你明明屈指在数,怎么说不明白?”
  “屈指在数,是我起了个六爻神课。卦象上显示,入蜀以后,另有奇遇。究竟是什么奇遇,连我也说不上来,只有到时候看了。”
  看他那诡秘的笑容,郑徽绝不能信他的话,便点点头笑道:“阁下样样都够朋友,只就是言辞闪烁,故作神秘,叫人不无遗憾。”
  “不是我故作神秘。”周佶停了一下,收敛了笑容,一本正经地说,“当我这种差使,守口如瓶这句话,一定得要做到,我自己觉得对你已说得太多了。总之,其中有个变化,我知道,但是我不能跟你说破,到可以公开的时候,你自然会明白。现在你只照我的话做,包你有好处。”
  于是,郑徽完全谅解了,他很恭敬地答说:“谨受教!”
  “我索性再跟你多说两句吧,”周佶又说,“也许未到剑阁,就有消息;如果到了剑阁,还没有消息,你得把阿娃留在那里等一等,自有变化。”
  郑徽把他的话谨记在心里,但发现一个疑问:“钦命五日内离京赴任,中途逗留,恐怕不妥当吧!”
  “五日内离京就行了,一路上紧走慢走,那还不是在你自己。这又不是兵部的驿马,按日计程,慢不得一点。”
  听了这番解释,郑徽更能确定,钦命限五日出京,必有作用。为了急于打开这个有趣的疑团,他决定尽早动身,看看旅途之中,究竟有什么意想不到的奇遇发生?
  关于他自己的疑难,总算谈出了一个差强人意的结果,放下阿娃想起绣春,便即含笑问道:“你的喜事呢?我真想喝了你们俩的喜酒再走。”
  “这怕不行,时间太局促了。”周佶答说,“虽不能像你这样豪迈不羁,脱尽世俗的樊篱,不过也不能太简略,等你荣行以后,我跟李姥商量着再办。”
  “你的情形跟我不同,不妨细细斟酌,适得乎中来办场喜事。”郑徽停了一下,又很郑重地说:“如果我能如愿,而李姥又坚持不肯到成都,那时这位风烛残年的老人,还得请你跟绣春多照应。”
  “这何用你嘱咐?自然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我放心了。”郑徽十分欣慰地。
  “事不宜迟。你赶快跟李娃去说妥了,收拾行装,早早起程吧!”
  于是,两人就在酒楼前面分手。郑徽回家一看,厅中乱哄哄地挤着好些人。阿娃、李姥,还有张二宝,正忙着替他找仆从、雇车马,还有备办的行李器用,西市派人送来验收领款,七嘴八舌在争执讲价,郑徽根本插不进嘴去,便先回卧室休息。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