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17 / 30)
因为阿娃的告诫,郑徽不便多说,但不说又不可,考虑久久,他以歉然的语气说:“这可真是一言难尽,总之,阿娃对我有大恩,没有阿娃便没有我,所以在我有生之年,都是报答阿娃之日。我早就明明白白表示,我要明媒正娶,以嫡室之礼待阿娃。而她,仿佛有什么难言之隐,坚辞不受。这叫我太困惑了!”
这一番话,在周佶心中,激起极大的波澜,“有生之年,皆为报恩之日”,有那样严重吗?大恩莫如救命之恩,也不至于一生报答不尽,然则李娃所施加郑徽的,究竟是怎么样的一种恩德?倒有些无从想象了!
由于郑徽闪烁其词,而又说得那样严重,周佶不敢轻率地表示意见,“咱们找个地方去坐坐!”他说,“从长计议。”
那自然不便回家去谈,时已正午,郑徽提议:“找家酒楼,吃着谈吧。”
他们去到东市最大的一家酒楼,不要酒保侍候,也不要胡姬伴座,找个比较清静的座头,一面浅斟慢饮,一面悄悄谈话。
“定谟兄,”周佶从头到尾,筹思已熟,从从容容地说道,“我有句话,说出来怕不中听。”
“你尽管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才是你我相交应有的态度。”
“既然这样,你要让我说完,大家再平心静气地研究。”
“当然。”郑徽答说,“你都是为我,不管你说了什么,我都只有领情,绝不敢让你不能毕其词。”
于是,周佶徐徐说道:“大唐开国以来,像你这样门第、出身,娶一个勾栏中人作嫡室,还没有听说过。你这样做法,后果很严重,你想过没有?”
“我知道会有麻烦,不过我也不去多想。”郑徽为了表示他虚心求教,又说,“你不管,先把你的想法,说给我听听。”
“前几天我查到你当年御赐‘广济方’的谢恩表,说李娃是你的侍妾,现在忽又变了嫡室,将妾作妻,是有干禁例的。此其一。”周佶停了下来,等候郑徽的反应。
“请说下去!”郑徽很沉着地要求。
“其次,你该想到别人不会谅解你。自前朝以来,大家巨族,不但讲究自己的门第,也讲究外家的身份,所以母舅是最亲密的长亲。你如果娶了身份不相称的阿娃,亲戚、同僚都会有所指谪,内眷不相往来,这样,不但你将来在仕途上孤立无援,而且与众隔绝,在生活上也是件很痛苦的事。所以,既然阿娃坚辞不受,你又何必自寻烦恼?”
郑徽以极冷静的心情听着,他承认周佶的看法很深刻,但是,他仍旧不能同意。“吉人兄!”他说,“你所说的确是药石良言,无奈我不这样做,于心不安,一辈子受良心的责备,岂非生不如死?”
“这样做了,你甘愿承受一切后果——包括将妾作妻,可能会受严谴在内?”
“是的。”郑徽斩钉截铁地答道,“任何牺牲,在所不惜。”
周佶深深点头,肃然起敬地说:“定谟兄,像你这样至情至性的人,今世不可多见。但愿你始终如一,将来毫无悔尤!”
“海枯石烂,此心不渝。”郑徽把一杯酒沥在地上,那是向过往神祇设誓的表示。
“你的一片心,倒是神人共鉴了,但请问:父母之命又如何?”
这句话击中了郑徽的要害,半晌作声不得。
“看来,尊大人没有能答应你的婚事?”周佶推测着问。
“我还没有禀告家父。”
“尊大人以精研三礼知名,为人方正,也是知名的。移三曲名花作高门冢妇,怕未必能首肯吧?”
“我怕的正是这一点。”郑徽忧形于色地——事实上不仅于这一点,甚至逐出的不肖之子,能否重为严父所承认,都还是疑问。这附带勾起来的心事,却苦于不便明告周佶,所以一时忧思重重,两道剑眉,深锁得联结在一起了。
“也许你那心上人,怕的也是这一点。”周佶又说,“婚姻大事,礼法谨严,像你这样的非常之举,必得有妥帖的安排。如果不得尊大人的允许,你成了进退两难,她则是求荣反辱。李娃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一定早已识透了这一层难处,所以那天表示,不敢接受这‘逾分的尊称’。这正是她难及的地方。”
“进退两难倒不见得。”郑徽说,“就是再一次承担逆子的名声,我也要办成了这件事。”
话中露了漏洞,周佶捉住了“再一次”三字,知道他原来就是个逆子——不解的是,他曾如何地忤逆了父亲?这样想着,周佶觉得为了忠于朋友,说话更要慎重。
于是,他说:“你不能一意孤行。否则,造成父子不和,那绝不是阿娃爱护你的本心!照我看,阿娃决不肯为了她自己的好处,弄坏了你们父子间的感情。”
“这话说得不错。”郑徽明白了阿娃坚拒的原因——他反而兴奋了,不管怎样,其中症结算是确确实实地找到了!解开这个结,只在他父亲一句话,“你让我好好想一想。”他离座而起,凭栏沉思着。 ↑返回顶部↑
这一番话,在周佶心中,激起极大的波澜,“有生之年,皆为报恩之日”,有那样严重吗?大恩莫如救命之恩,也不至于一生报答不尽,然则李娃所施加郑徽的,究竟是怎么样的一种恩德?倒有些无从想象了!
由于郑徽闪烁其词,而又说得那样严重,周佶不敢轻率地表示意见,“咱们找个地方去坐坐!”他说,“从长计议。”
那自然不便回家去谈,时已正午,郑徽提议:“找家酒楼,吃着谈吧。”
他们去到东市最大的一家酒楼,不要酒保侍候,也不要胡姬伴座,找个比较清静的座头,一面浅斟慢饮,一面悄悄谈话。
“定谟兄,”周佶从头到尾,筹思已熟,从从容容地说道,“我有句话,说出来怕不中听。”
“你尽管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才是你我相交应有的态度。”
“既然这样,你要让我说完,大家再平心静气地研究。”
“当然。”郑徽答说,“你都是为我,不管你说了什么,我都只有领情,绝不敢让你不能毕其词。”
于是,周佶徐徐说道:“大唐开国以来,像你这样门第、出身,娶一个勾栏中人作嫡室,还没有听说过。你这样做法,后果很严重,你想过没有?”
“我知道会有麻烦,不过我也不去多想。”郑徽为了表示他虚心求教,又说,“你不管,先把你的想法,说给我听听。”
“前几天我查到你当年御赐‘广济方’的谢恩表,说李娃是你的侍妾,现在忽又变了嫡室,将妾作妻,是有干禁例的。此其一。”周佶停了下来,等候郑徽的反应。
“请说下去!”郑徽很沉着地要求。
“其次,你该想到别人不会谅解你。自前朝以来,大家巨族,不但讲究自己的门第,也讲究外家的身份,所以母舅是最亲密的长亲。你如果娶了身份不相称的阿娃,亲戚、同僚都会有所指谪,内眷不相往来,这样,不但你将来在仕途上孤立无援,而且与众隔绝,在生活上也是件很痛苦的事。所以,既然阿娃坚辞不受,你又何必自寻烦恼?”
郑徽以极冷静的心情听着,他承认周佶的看法很深刻,但是,他仍旧不能同意。“吉人兄!”他说,“你所说的确是药石良言,无奈我不这样做,于心不安,一辈子受良心的责备,岂非生不如死?”
“这样做了,你甘愿承受一切后果——包括将妾作妻,可能会受严谴在内?”
“是的。”郑徽斩钉截铁地答道,“任何牺牲,在所不惜。”
周佶深深点头,肃然起敬地说:“定谟兄,像你这样至情至性的人,今世不可多见。但愿你始终如一,将来毫无悔尤!”
“海枯石烂,此心不渝。”郑徽把一杯酒沥在地上,那是向过往神祇设誓的表示。
“你的一片心,倒是神人共鉴了,但请问:父母之命又如何?”
这句话击中了郑徽的要害,半晌作声不得。
“看来,尊大人没有能答应你的婚事?”周佶推测着问。
“我还没有禀告家父。”
“尊大人以精研三礼知名,为人方正,也是知名的。移三曲名花作高门冢妇,怕未必能首肯吧?”
“我怕的正是这一点。”郑徽忧形于色地——事实上不仅于这一点,甚至逐出的不肖之子,能否重为严父所承认,都还是疑问。这附带勾起来的心事,却苦于不便明告周佶,所以一时忧思重重,两道剑眉,深锁得联结在一起了。
“也许你那心上人,怕的也是这一点。”周佶又说,“婚姻大事,礼法谨严,像你这样的非常之举,必得有妥帖的安排。如果不得尊大人的允许,你成了进退两难,她则是求荣反辱。李娃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一定早已识透了这一层难处,所以那天表示,不敢接受这‘逾分的尊称’。这正是她难及的地方。”
“进退两难倒不见得。”郑徽说,“就是再一次承担逆子的名声,我也要办成了这件事。”
话中露了漏洞,周佶捉住了“再一次”三字,知道他原来就是个逆子——不解的是,他曾如何地忤逆了父亲?这样想着,周佶觉得为了忠于朋友,说话更要慎重。
于是,他说:“你不能一意孤行。否则,造成父子不和,那绝不是阿娃爱护你的本心!照我看,阿娃决不肯为了她自己的好处,弄坏了你们父子间的感情。”
“这话说得不错。”郑徽明白了阿娃坚拒的原因——他反而兴奋了,不管怎样,其中症结算是确确实实地找到了!解开这个结,只在他父亲一句话,“你让我好好想一想。”他离座而起,凭栏沉思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