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16 / 30)
这时候阿娃也来了,弄清楚了怎么回事。她检视那件依照朝廷体制缝制的、深青色丝布交织双纫绫的七品官服,一块赭黄色的烙印,正在当胸之处,无论如何是没有办法去补救的了。
“料子倒没有什么,”阿娃惋惜地说,“只可惜糟蹋了绣春的手工!”“手工也没有什么,只可惜糟蹋了辰光!”绣春接着说,“我在想,一郎在家没有几天了,赶一赶,多做几件衣服让他带去,偏偏他来捣乱!”
“你听见没有?”阿娃笑着对郑徽说,“你说我捣乱,你自己才真是捣乱。去睡吧,明天还要起早办事呢!”
郑徽没有听清她说些什么,坐在一旁,痴痴地在想绣春的话,原来她那针针缕缕,也缝着绵密的情意,“在家没有几天了,赶一赶,多做几件衣服让他带去。”极平常、极正经的几句话,听来却叫人回肠荡气,实在是太玄妙、太不可思议了!
由绣春又想到下堂复出的阿蛮、为情而死的素娘以及娇憨任性的小娇娇,看来生离死别,事如春梦,其实每一个人都是他忘不了的,一想起来,无不耐人思量,一种绸缪不尽,却又无处可寄相思的莫奈何之情,真是难以消受。
这使他又凛然警觉——如见未来的蜀道,巴山夜雨,客馆孤灯,这形单影只的凄凉,岂不要把人折磨得肠断心碎?这样看来,就不为阿娃,为自己设想,宁可辞官,也得跟阿娃厮守在一起。
“真的不早了!”阿娃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路,“快去睡吧!”她说。
“你们呢?”
“我们不比你,你明天不是要到吏部领‘告身’?”
“是的。我该睡了!”郑徽慢慢站起身来,不胜留恋地离去。
第二天辰时以前,他依约到了尚书省。周佶还没有来,他怕他找不到,不敢走远,就在甬道之东的一株古槐下面守候着。
这株古槐名为之“音声树”,据说每逢皇帝宣麻拜相的前一天晚上,这株古槐会发出丝竹之声,所以称它为“音声树”。这是尚书省很有名的一个典故,功名之士每经此处,常会想道:“丝竹之声,何时为我而发!”但郑徽却全无此种梦想,他这时想到的是韦庆度。
在郑徽,这是第二次进尚书省,第一次应进士试之前,来户部投文,曾与韦庆度在这片槐荫下,席地而坐,评论人物。此情此景,如在眼前,抬眼看一看尚书令治事的“都堂”,望一望左右两面,六部的廨署,一切都没有改变,但韦庆度是见不到了,永远见不到了!
黯然神伤的郑徽,无法再逗留在古槐之下。他要找一件事做,借以排遣他的哀思,于是他往吏部走去,准备先办公事,再找周佶。
哪知一进吏部,就遇见周佶,“定谟兄,我望见你在音声树下等我,正要去找你。”他说,“我把你的事办得差不多了,先去见一见吏部郎中。”
吏部郎中掌百官选补,居六部二十四司的首席,实权在手,声势煊赫,但周佶和郑徽,品秩虽低,却一个是身居清秘的内相,一个是出身进士,连捷制举,由天子特授美官的新贵,所以相见之下,显得十分谦虚亲切。谈不了几句,一名主事,捧着“告身”上堂,吏部郎中接了过来,亲自交到郑徽手中。
“告身”是出仕的任命。从此刻起,郑徽才算“释褐”,“释”去庶民穿用的短“褐”——身份改变了。
由那里告辞,周佶又领着郑徽到几处有关联的地方,把起程赴任之前,所要办的琐琐碎碎的手续,都弄了个清楚。由于周佶事先有了关照,所以每一处都很顺利,未到午刻,就离开了尚书省,由安上门大街出宫。
“真亏得你,”郑徽由衷地感激周佶的热心,“不过,我还有个绝大的疑难,只能跟你商量,你得好好替我划个策。”
“只要我办得到,无不乐于从命。”周佶停了一下,又说,“就怕闺房之内的纠葛,局外人有力也使不上。”
“旁观者清。照你看,阿娃有什么理由不跟我一起走?”
“噢!”周佶皱着眉说,“我只看出来你们有些别扭,没有想到,决裂如此。”
“也不是决裂。只可以说是——”郑徽想了一会儿,才找到一句不太适当的形容,“说是人各有志吧!”
“她的志向是什么?”
“奉养李姥。”
“那你何不连李姥一起接去?”
“就是这话。无奈李姥愿在三曲终老,说什么‘官署的后堂,不是她住的地方’。你想,拿她有什么办法?”
“她倒也是实话,一个三曲的假母,当太夫人样地奉养在后堂,这,只怕名教、官声,两有不便。”
郑徽心想,周佶一做了官,气质变了,但不便公然道破,只说:“我的情形跟别的不同,名教之地,我是站得住的,至于官声——”他不再说下来,但那“不在乎”的意思是很明显的。
周佶不明白他何以有此不惜牺牲的态度,也不知道他何以会觉得自己在名教之地站得住脚。迟疑了一会儿,他说:“定谟兄,你跟她们母女俩,到底是怎么个关系?你先说给我听听,我才好替你出主意。” ↑返回顶部↑
“料子倒没有什么,”阿娃惋惜地说,“只可惜糟蹋了绣春的手工!”“手工也没有什么,只可惜糟蹋了辰光!”绣春接着说,“我在想,一郎在家没有几天了,赶一赶,多做几件衣服让他带去,偏偏他来捣乱!”
“你听见没有?”阿娃笑着对郑徽说,“你说我捣乱,你自己才真是捣乱。去睡吧,明天还要起早办事呢!”
郑徽没有听清她说些什么,坐在一旁,痴痴地在想绣春的话,原来她那针针缕缕,也缝着绵密的情意,“在家没有几天了,赶一赶,多做几件衣服让他带去。”极平常、极正经的几句话,听来却叫人回肠荡气,实在是太玄妙、太不可思议了!
由绣春又想到下堂复出的阿蛮、为情而死的素娘以及娇憨任性的小娇娇,看来生离死别,事如春梦,其实每一个人都是他忘不了的,一想起来,无不耐人思量,一种绸缪不尽,却又无处可寄相思的莫奈何之情,真是难以消受。
这使他又凛然警觉——如见未来的蜀道,巴山夜雨,客馆孤灯,这形单影只的凄凉,岂不要把人折磨得肠断心碎?这样看来,就不为阿娃,为自己设想,宁可辞官,也得跟阿娃厮守在一起。
“真的不早了!”阿娃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路,“快去睡吧!”她说。
“你们呢?”
“我们不比你,你明天不是要到吏部领‘告身’?”
“是的。我该睡了!”郑徽慢慢站起身来,不胜留恋地离去。
第二天辰时以前,他依约到了尚书省。周佶还没有来,他怕他找不到,不敢走远,就在甬道之东的一株古槐下面守候着。
这株古槐名为之“音声树”,据说每逢皇帝宣麻拜相的前一天晚上,这株古槐会发出丝竹之声,所以称它为“音声树”。这是尚书省很有名的一个典故,功名之士每经此处,常会想道:“丝竹之声,何时为我而发!”但郑徽却全无此种梦想,他这时想到的是韦庆度。
在郑徽,这是第二次进尚书省,第一次应进士试之前,来户部投文,曾与韦庆度在这片槐荫下,席地而坐,评论人物。此情此景,如在眼前,抬眼看一看尚书令治事的“都堂”,望一望左右两面,六部的廨署,一切都没有改变,但韦庆度是见不到了,永远见不到了!
黯然神伤的郑徽,无法再逗留在古槐之下。他要找一件事做,借以排遣他的哀思,于是他往吏部走去,准备先办公事,再找周佶。
哪知一进吏部,就遇见周佶,“定谟兄,我望见你在音声树下等我,正要去找你。”他说,“我把你的事办得差不多了,先去见一见吏部郎中。”
吏部郎中掌百官选补,居六部二十四司的首席,实权在手,声势煊赫,但周佶和郑徽,品秩虽低,却一个是身居清秘的内相,一个是出身进士,连捷制举,由天子特授美官的新贵,所以相见之下,显得十分谦虚亲切。谈不了几句,一名主事,捧着“告身”上堂,吏部郎中接了过来,亲自交到郑徽手中。
“告身”是出仕的任命。从此刻起,郑徽才算“释褐”,“释”去庶民穿用的短“褐”——身份改变了。
由那里告辞,周佶又领着郑徽到几处有关联的地方,把起程赴任之前,所要办的琐琐碎碎的手续,都弄了个清楚。由于周佶事先有了关照,所以每一处都很顺利,未到午刻,就离开了尚书省,由安上门大街出宫。
“真亏得你,”郑徽由衷地感激周佶的热心,“不过,我还有个绝大的疑难,只能跟你商量,你得好好替我划个策。”
“只要我办得到,无不乐于从命。”周佶停了一下,又说,“就怕闺房之内的纠葛,局外人有力也使不上。”
“旁观者清。照你看,阿娃有什么理由不跟我一起走?”
“噢!”周佶皱着眉说,“我只看出来你们有些别扭,没有想到,决裂如此。”
“也不是决裂。只可以说是——”郑徽想了一会儿,才找到一句不太适当的形容,“说是人各有志吧!”
“她的志向是什么?”
“奉养李姥。”
“那你何不连李姥一起接去?”
“就是这话。无奈李姥愿在三曲终老,说什么‘官署的后堂,不是她住的地方’。你想,拿她有什么办法?”
“她倒也是实话,一个三曲的假母,当太夫人样地奉养在后堂,这,只怕名教、官声,两有不便。”
郑徽心想,周佶一做了官,气质变了,但不便公然道破,只说:“我的情形跟别的不同,名教之地,我是站得住的,至于官声——”他不再说下来,但那“不在乎”的意思是很明显的。
周佶不明白他何以有此不惜牺牲的态度,也不知道他何以会觉得自己在名教之地站得住脚。迟疑了一会儿,他说:“定谟兄,你跟她们母女俩,到底是怎么个关系?你先说给我听听,我才好替你出主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