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草原之风(3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那达慕新增了一项游戏“打羊拐”。人们用四方形驯鹿角制成的“子弹”击向3米外的小巧羊拐,看上去很像蒙古版本的飞镖大赛。羊拐指羊踝骨,又叫“沙嘎”“嘎拉哈”,是草原牧区人人喜欢的一种娱乐玩具,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它在远古时期曾被用于占卜活动,后来又作为蒙古、鲜卑、契丹、女真在军事战术上模拟演习的棋子。
  每到夏秋之际,正是牛羊肥壮的好时候。牧民们聚在敖包附近,举行一场盛大的祭敖包仪式。祭祀完成后,他们将继续进行摔跤、唱歌、跳舞等庆祝活动。
  与祭敖包相比,那达慕更注重“娱乐”和“游戏”。据传,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亲自组织过“那达慕”大会。他的侄子叶松海洪霍都尔参加了射箭竞技,在110米外一箭正中目标,得到了成吉思汗的嘉奖。此后,蒙古便规定将摔跤、赛马、射箭归为“男子三艺”,并要求每个蒙古男子都要精于练习。
  ◎首都的那达慕
  每一年的那达慕盛会,蒙古各部落都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最盛大的庆典活动是在首都乌兰巴托举行的那达慕。节日期间,全国各地的牧民身着节日盛装,不远千里赶到乌兰巴托,参加各种比赛和庆祝活动。外国游客和记者也会前来看盛会,首都的街道顿时变得熙熙攘攘、人潮涌动。
  开幕式一般在中央体育馆举行,虽然体育馆能够同时容纳上万人,但入场券依然一票难求,有的人排了一天一夜的队伍才能买到票。开幕式的表演规模非常宏大,有阅兵式、古代军队展示、老式汽车巡展、传统民族歌舞、大型健美操和摔跤等,每年的参演人员都会过万。
  7月11日上午,国家领导和各国嘉宾步入会场,骑兵仪仗队从国家宫将象征战无不胜之神的“九尾白纛旗”恭敬请出,一路护送到那达慕会场。接下来,国家领导致开幕词,宣布庆祝大会正式开始。在每一年的盛会现场,都有四五百名国内外著名歌唱家、舞蹈家、艺术家登台献艺。到了晚上,乌兰巴托人民广场还会举办超大型的免费音乐会。
  开幕式结束后,摔跤、射箭、赛马等竞技运动在不同场地展开了比赛。来自蒙古各地的几百名摔跤高手要一对一进行淘汰赛,直到最后决出冠军。摔跤是蒙古人最关注的项目之一,每年的摔跤冠军都要受到民族英雄般的追捧和爱戴。
  与此同时,几百名男女射箭手和上千匹骏马也开始了激烈的角逐。射箭源于蒙古传统的狩猎活动,毫不夸张地说,蒙古人几乎个个都是神箭手,当年成吉思汗由马上夺得天下,靠的就是精骑善射的蒙古骑兵。传统的蒙古射箭比赛分为静射与骑射两大类,射手使用牛角弓、皮筋弦、木质箭等,射程只有10~20米的距离。静射时靶心是活动的,箭射到中心,靶心就会脱落。射箭比赛中最受欢迎的便是骑射,参赛选手们个个穿着色彩鲜艳的民族服装,骑马驰骋在赛道上。按照规定,每位选手每轮一马三箭,分别射向赛道上的3个靶位,如果一轮跑完3箭还没有射完,就会被认为水平低下。
  蒙古人生于草原、长于草原,从小练就一身精湛的骑术,走马、跑马、颠马、马术舞蹈、马术杂技、高难度骑术等项目都是他们钟爱的竞技。骑术与其说是比赛,不如说是一场场精彩的表演,赛场上骏马齐奔、人欢马嘶,处处体现着速度与力量之美。中场休息时,观众们还可以来到赛场附近满足一下口腹之欲,那儿全是一排排商贩小铺,摆满了各种琳琅满目的美食小吃。
  2006年蒙古乌兰巴托那达慕大会盛况
  摔跤是蒙古人特别喜爱的一种体育活动,也是那达慕上必不可少的比赛项目,因有其独特的服装、规则和方法,因此也叫蒙古摔跤。
  蒙古袍
  蒙古服饰中最有特色的就是蒙古袍,可分为皮袍、棉袍、布袍、锦缎袍等。一般来讲,蒙古人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冬季穿皮袍和棉袍。天气严寒时,妇女多在袍子外面加穿坎肩,男子通常加穿马褂。总体来看,男式蒙古袍注重宽松舒适,女式蒙古袍则突出了紧身华丽。
  ◎漫长的发展史
  很早以前,蒙古人以狩猎为生,用打猎得来的兽皮加工制作衣服。后来,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用畜皮加工成的衣服因简朴实用而越来越受欢迎,羊皮衣一度成为主要服装。
  皮帽、坎肩、袍子、靴子代表了蒙古人传统服饰。
  刚开始,羊皮只用来做短衣,用绳子将两襟交叉系在腰间,既简单又保暖。后来,为了骑马时能保护腿部,也为了方便和衣而卧,羊皮衣逐渐加长变成了羊皮袍,形成蒙古袍的雏形。进入铁器时代,齐膝长袍、貂皮冠、革带、靴子已成为蒙古高原游牧民族的主要服饰。
  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之前,由于相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各部族的衣冠服饰基本相同,仅在某些款式风格方面略有不同。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之后,统一了服饰的款式风格和基本色彩,颁布法令严格规定,从皇帝到百姓,在什么场合什么地点适合穿什么样的服饰,把草原服饰文化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当时,由于帝国版图的扩张,欧、亚两洲的金银财宝、绫罗绸缎,源源不断地输入蒙古地区,为蒙古服饰提供了很多装饰材料,舒服的棉布和精美的绸缎受到蒙古贵族的欢迎。波斯历史学家志费尼曾在《世界征服者史》中描绘了蒙古袍的华丽:“他们的日常服饰都镶以宝石,刺以金镂。”当然,作者描绘的肯定是富裕贵族的穿着,他们主要穿用绸缎、锦绸、毛料以及各种珍贵兽裘制作的华丽蒙古袍,贫穷者一般穿用羊、山羊、狗皮或粗布、棉花、粗毛制作的蒙古袍。
  早期的蒙古袍男女服装样式大致相同,不像后来流行的高领口,而是右衽交领,由左边到腋下有开衩,右边有三扣,左边有一扣,少数为方领,腰间密密打作细折,以腰带束腰,以便骑马时保护腰肋。此外,已婚妇女还常穿一种非常宽松的长袍,在前面开口至底部。
  身穿蒙古袍的女子射箭选手
  如今,蒙古袍成了蒙古人男女老幼都爱穿的长袍。蒙古语称其为“特尔为克”,大多都是大襟长袍。男袍常见蓝色、棕色、灰色,女袍常见红色、绿色、紫色。蒙古袍长而宽大,下端左右不分衩,长袖高领,右开襟,纽扣在右侧,领口、袖口、边沿处镶以色彩鲜美的花边。这种袍子很适应牧区的生活环境,样式肥大利于护膝防寒避风,袖长、领高又可以起到冬季防寒、夏季防蚊的作用。
  ◎最佳搭档
  坎肩、腰带、靴子可谓是蒙古袍的最佳搭档。关于坎肩的来历,据说由忽必烈的皇后弘吉剌·察必亲自设计。皇后察必为了让忽必烈在骑马征战或骑猎时既方便又保暖,便设计了一件“比甲”。“比甲”是一种有裳无衽、后边比前边长一倍、无领无袖且缀以两袢的衣服,它流传到民间后渐渐变为坎肩,现又成了搭配蒙古袍的一种经典外套。
  坎肩无领无袖,前面无衽,后身较长,正胸横列两排纽扣或缀以带子,四周镶边,对襟上绣着鲜艳美丽的图案,有的还缀有五颜六色的亮片儿,金光闪闪十分好看。蒙古妇女穿坎肩时,一般不扎腰带。
  腰带是蒙古服饰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扎腰带既能防风抗寒,骑马持缰时又能保护腰肋,而且还是一种漂亮的装饰。蒙古腰带一般多用棉布、绸缎制成,长约3~4米,色彩多与蒙古袍颜色相协调。蒙古男子扎腰带时,为了骑乘方便,多把袍子向上提,而且束得很短,显得精悍潇洒。腰带上通常会挂着“三不离身”的蒙古刀、火镰和鼻烟壶。蒙古女子扎腰带时则相反,要将袍子向下拉展,显示出自己娇美的身段。
  身穿蒙古袍的乐师使用蒙古典型乐器马头琴演奏乐曲
  蒙古人穿靴子的历史很久远,在《蒙古秘史》《马可·波罗游记》中均有记载。蒙古靴是蒙古人在长期的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在骑马时能护踝壮胆勾踏马镫,行路时又能防沙防害减少阻力,而且有防寒防蛇的作用。按照材料来分,蒙古靴大致可以分为皮靴、布靴、毡靴等;按照样式来分,蒙古靴大致可以分为尖头靴、圆靴、小尖头靴等;按照高矮来分,蒙古靴又可以分为高靴、中靴或矮靿靴。但无论哪一种蒙古靴,做工都非常精细考究,靴帮、靴靿上还绣制或贴有精美的花纹图案,展现出浓浓的民族风情。
  蒙古刀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