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草原之风(4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蒙古刀是马背民族不可缺少的深爱之物,蒙古语中称其为“呼图嘎”。它外形美观又非常实用,既能用来宰畜吃肉,还能用来健身防身、镇宅辟邪,或者是当作装饰品、艺术品。由于蒙古刀承载着勤劳、和平与吉祥的祝福,故而又成为人们互相馈赠的首选礼物。
  ◎男子的身份标志
  在蒙古国的传说中,美丽的长生天赐予蒙古人“三大宝”和“三小宝”。三大宝为蒙古包、草原、牛羊,三小宝为蒙古刀、马头琴、奶酪工艺。在蒙古人心目中,蒙古刀是长生天所赐的圣物,能带给主人好运和平安。
  很久以前,蒙古刀仅是牧民们随身携带的生产及生活工具,捕猎、吃肉都少不了它。由于蒙古人非常重视美化随身物品,便把自己的武器,如弓、矛、剑、盾、箭筒等加以装饰。于是,蒙古刀的造型越来越精巧,纹饰越来越华丽,制作工艺也越来越精湛。它不但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品,而且是蒙古男子某种身份的标志。在蒙古当地,没有佩带蒙古刀的男子会被女子看不起。
  精美的蒙古刀
  ◎精美的艺术品
  完整的蒙古刀一般包括以下部分:刀、刀鞘、火镰、勃勒、托海牌(托海钩)、连接索、筷子。蒙古刀的尺寸一般在十几厘米到几十厘米不等,可分为男式刀和女式刀,男式刀要比女式刀宽大一些,通常带有火镰;女式刀讲求精巧秀丽,一般不带火镰。
  蒙古刀的刀身为单刃直刀,采用优质钢材锻打精磨而成。刀柄和刀鞘常用钢、木材、牛角、兽骨、兽皮等材料制作,采用镂、雕、模压、镶嵌等工艺,表面雕有精美的花纹,或镶嵌着五颜六色的珍贵宝石,显得古朴雅致或粗犷大气。有的蒙古刀会将整段刀鞘包裹着金属皮,上面雕刻复杂的花纹,再镶嵌名贵的石头、珊瑚等,看起来更显精美华贵。刀鞘上筷子的插孔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并排置于刀鞘一侧,另一种是分别置于刀鞘两脊上。
  蒙古刀展示出蒙古人的精湛工艺,它从来不是一种械斗工具,人们更乐意把它当作一件礼物送给尊贵的朋友。时至今日,草原上的蒙古男人除了练习骑马、射箭与摔跤外,通常还必须佩带一把上好的蒙古刀,因为它象征着男人像钢铁一样坚强。这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一直铭刻着蒙古游牧民族的辉煌历史,同时也体现出蒙古人在制作技艺方面取得的极高成就。
  鼻烟壶
  鼻烟壶是蒙古男子随身携带的装饰品之一,一般被装进荷包里,揣在怀里或者挂在腰间。用凤凰石、玛瑙、珊瑚、玉石、水晶、琥珀等材料制成的各种鼻烟壶很受蒙古人的欢迎,他们相信白玉鼻烟壶可以保佑主人身体不受外伤,珊瑚鼻烟壶能为主人带来好运……若在路上遇到熟人或去别人家做客时,还可以拿出鼻烟壶敬递给对方,或者以互相交换鼻烟壶来表示相互尊重。
  蒙古马
  马是游牧民族最忠诚的伙伴,蒙古人与马之间的感情早已超越了人与动物的界限。许多蒙古牧民都将马视为最重要的朋友,甚至把马的生命看作是自己的第二生命。在日常话题中,蒙古人经常把别人夸赞为草原上的骏马,从中即能看出人们对马的热爱之情。
  ◎人类的朋友
  悠闲吃草的蒙古马
  与常见的高头大马相比,纯种蒙古马有着较为明显的特征:体形矮小却拥有强健体魄,性格彪悍却对主人非常忠诚。在赛场上,蒙古马是有名的奔跑健将,奔跑速度丝毫不亚于其他高头大马,而且它们的耐力也比其他马种要强悍许多,生来不畏寒冷,在极端生存条件下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在战场上,蒙古马向来忠诚勇敢,伴随着主人冲锋陷阵绝不退缩。在关键时刻,它们甚至可以为了保护主人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良好的体质与刚勇的性格注定了蒙古马会成为游牧民族的最佳伙伴,即便在和平年代,它们依然在辽阔的草原上表现不俗。蒙古马是无怨无悔的劳动者,为牧民生活做出了许多贡献,不仅是牧民们的交通工具,而且在放牧和负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历尽艰辛,这些可爱的朋友们却毫无怨言,还常常表现出为主人分忧的特质。
  蒙古马浑身都是宝,洁白的马奶如同母亲的乳汁一般哺育着草原牧民。人们用它制成了香甜的马奶酒,与其他酒相比,马奶酒具有治疗肺结核、气管炎、贫血、消化不良等疾病的神奇功效,是深受民众欢迎的一种营养性饮料。
  ◎赛场上的“万马之首”
  在蒙古各地举行的大小赛事上,蒙古马一向扮演着重要角色。一般来说,每一场比赛获胜之后,骑士不但能够获得很高的荣誉,参赛马匹的身价也会随之暴涨。
  蒙古境内的大规模马赛均由地方政府主持,主要分为赛奔马和赛走马两大类。赛奔马是比速度与赛程,主要由青少年参加;赛走马是比毅力与平稳,主要由中老年人参加。传统的蒙古式赛奔马都不备马鞍,骑士不穿靴子,这样可以考验骑士,马也不受束缚而能加快奔跑速度。赛程通常是25~35千米,终点就设在会场。
  比赛前需要做好充分准备,比如选择最好的骑手,物色最好的骏马。凡是有经验的骑手,都会事先对自己的马匹进行精心调教,比如按时吊拴控制饮食,使马匹脂膏皆凝聚于脊,腹小而坚,臀大而实,通过吊控使马匹虚膘坚实凝聚,达到尽力奔跑而气不喘等。
  参赛的马匹一般会按岁数来划分小组,奖品的规格也按马匹的岁数而有不同。比赛即将开始的时候,赛场洋溢着热烈的气氛,骑手们会一边遛马一边唱着“哏高”之歌,不断地吆喝着、欢呼着,借此鼓励自己的赛马。如果某一匹蒙古马成为冠军马,它将获称“万马之首”,它的主人亦会获得一笔丰厚的奖金。
  蒙古马生命力很强,耐劳,不畏寒冷,能适应极为粗放的饲养管理。
  蒙古摔跤
  摔跤是蒙古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蒙古语将其称作“搏克”,意思是“结实、团结、持久”,并将摔跤手称作“搏克·巴依勒德呼”。早在13世纪时,这项运动便在蒙古草原上盛行起来,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如今它已成为祭敖包和那达慕大会上的主要比赛项目之一。
  ◎悠久的历史
  关于蒙古摔跤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的匈奴时代。考古学家在匈奴墓中发现的长方形铜雕塑上,有两个穿着紧腿长裤赤裸上身互相弯腰扭抱的图纹。左边人用左手紧抓对方后胯,右手搂住对方腰部,右边人的两只手分别抓着对方的腰和腿,二人相持不下,看上去都想用力摔倒对方。在另一处大型岩画遗址中,也发现了匈奴人的摔跤场面:两个健壮的摔跤人上肢相接两腿相切,正在深山旷野中比试高低。
  其实,摔跤在古战场上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攻击手段。在冷兵器时代,交战双方都穿着厚重的盔甲,即使拳打脚踢也不痛不痒,没有多大的杀伤力,甚至连刀剑有时都起不到杀敌的作用。但是,如果能将身着铠甲的敌人重重摔倒在地,便能即时给对方造成严重伤害,若是正巧脆弱的关节或要害部位先着地,肯定避免不了伤残或致命。
  16世纪,阿巴岱汗和他的王后在观看传统摔跤壁画。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