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74)(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他也表示了自己誓与萧祎抗争到最后一兵一卒,决不投降。
  末尾表示自己愿意推翻萧祎这个伪帝,尊奉萧彧为帝。
  倒是没有在信中写如何推翻萧祎。
  刘松泉见萧祎放下了绢布,在地上叩头:小人还有王爷口信捎带给太子殿下。
  萧彧说:什么口信?
  刘松泉说:我家王爷说,伪帝是不可能放任太子殿下偏安一隅的,现在我家王爷已经败了,伪帝所有的注意力都将放到太子殿下身上。躲避是换不来安全的。王爷说,只要殿下首肯,他便设法去游说广交二州刺史,让他们转投殿下门下,这样,便有了足够的底蕴与萧祎抗衡,届时便能称帝了。
  萧彧苦笑摇头:你家殿下想得轻巧,广交二州刺史岂是那么简单能说服的?
  第82章 闵翀
  裴凛之则冷哼一声:你家王爷既然能说服广交二州刺史, 为何不自己称帝,却要拉我们郎君下水?
  刘松泉额头冒出冷汗来,在地上磕头:回小公爷话, 我家王爷从未想过称帝, 他自知没有那个资格, 王爷心中最是敬重太子殿下,不止一次跟小人提起过先帝爷对太子殿下与大将军的不公。王爷说, 若不是、若不是先帝爷糊涂, 如今坐帝位岂会是萧祎那个糊涂蛋, 梁州又如何会丢。
  哼,他倒是敢说。裴凛之说。
  刘松泉小心地说:王爷从未有称帝之心。但是太子殿下不一样,朝中许多老臣都深为大将军鸣不平,太子殿下宅心仁厚,深得民心, 是最好的继位者。如今伪帝残暴昏聩, 割地赔款, 弄得民不聊生,民间早已怨声载道。太子爷这个时机站出来, 就名正言顺了。广交二位刺史必定也会审时度势。
  萧彧看着刘松泉,说:看来你也是梁王的谋士啊。
  刘松泉低下头:小人不敢托大,只是从小伴在王爷身边, 比较得王爷信任。
  萧彧说:事关重大,我需要慎重考虑,你且起来, 先去休息。
  刘松泉起身, 裴凛之跟着出去, 招呼青悠去安排人住下。
  折返回书房, 看见萧彧正低头看着那封血书,裴凛之走过去,在他对面跪坐下来:郎君,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萧彧抬起眼帘看他:你认为梁王其人如何?
  裴凛之沉吟片刻:梁王聪敏,然性情急躁,不太能沉得住气,不是成大事者。
  你认为他做这事有几分真心?萧彧可没天真到梁王真的对自己心悦诚服。
  裴凛之摇头:真真假假不好说。至少目前,他是需要利用郎君来扯这杆称帝大旗的,他名不正言不顺,而郎君,恰是比他多了这个优势。至于事成之后,他如何打算就没人知道了。
  你认为他真的能够说服广交刺史?
  裴凛之说:以你的名义去游说,还是有一定把握的。再者他不是还有一千人吗,身边肯定有不少能人异士,如果文的行不通,可能还会来武的。
  萧彧沉吟半晌:那你认为我该答应吗?
  裴凛之说:郎君可选的路其实已经不多,梁王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会派了人过来游说。依我之见,得尽快做决定了,否则朝廷圣旨一旦抵达广州与交州,我们就失去了先机,必须要兵戎相见了。
  萧彧点头:我明白。脸上神色却极其落寞。
  裴凛之关切地问:郎君可是觉得太快了?
  萧彧摇头:跟我预想的不一样,计划没有变化快。我并不太想借助广交刺史来称帝。
  裴凛之意外道:为什么?
  萧彧说:这些刺史出身都是门阀世家,每个人都代表着一个庞大的旧家族势力,盘根错节太过严重。日后真的成事了,他们就是功臣。我若是想推行自上而下的新政变法,势必会影响到他们的利益,变法会非常困难。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