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节 从理论转向记忆(4 / 5)
他会渐渐否定自己,认为自己的心智不健全。
甚至他在每次考试时,都会宿命般地认为自己一定会发生意外,考不出预料的成绩。不管他事先准备得有多充分,多有把握。
即使事实证明他考到了预期的成绩,下一次他依然保持这种无故怀疑的态度。
一直到他坚信自己天生缺少理科生的素养,再努力也白费。
相对的,他有时会突然爆发出一种幻想:幻想自己能力超群,成绩突飞猛进,甚至超过老师。
这种想要成功的欲望原本并非病态。
在没有妥协时,他积极向上的心态是常态的、平稳的。
但因为强行入学、过度妥协,导致愿望强烈反弹,极度膨胀。
就像一股柔和的水流,如果没有障碍,他会细水长流。
但如果严重阻碍它的流动,总有一天会爆发洪水。
可见,抑郁强迫症患者的完美主义,就源于此。
演化到生活中,就是他坚信自己的心灵缺少了某一种要素,再怎么弥补,也是有缺陷和障碍的,永远比不上别人健康。
相对的,一旦好转,他又会无限夸大这种效果。
还是回到他读书的问题上。
一个人的精力关注如果全部集中在读书上,他也就只有绝望的路。
因为他似乎忘记了,他到底喜不喜欢理科,喜不喜欢读书这个问题。
如果不喜欢,理科成绩好不好就无甚意义。
这个问题在前面已经讨论过。
现在只为找到他是否喜欢读书的真实记忆,而不再是心理推测。
原来,在他的记忆中,确实有一个被他忽略的记忆。
那就是——他最开始上幼儿园的时候,本来是懵懂和憧憬的。
但是,就在快要进入校园的时候,他突然挣脱送他上学的爸爸。
跑到一个地方躲起来。
任凭爸爸怎么劝说也不愿进学校。
后来还是爸爸利用他父亲的权威才逼迫他进校。
问题就在这里发生了。
从他进入校园这一刻起,他向老师妥协的历程就此开始。
所以说,他最初的自我是对学校强烈抗拒的,包括老师。
如果不管这种非常态的抗拒,就强行要求他上学,只会适得其反,令他突然从抗拒转换为妥协。
就像前面说过的:一个孩子本来是讨厌别人说他老实的,他由于外界的影响,使得他享受这种评价。从不老实的心变得过分温驯。 ↑返回顶部↑
甚至他在每次考试时,都会宿命般地认为自己一定会发生意外,考不出预料的成绩。不管他事先准备得有多充分,多有把握。
即使事实证明他考到了预期的成绩,下一次他依然保持这种无故怀疑的态度。
一直到他坚信自己天生缺少理科生的素养,再努力也白费。
相对的,他有时会突然爆发出一种幻想:幻想自己能力超群,成绩突飞猛进,甚至超过老师。
这种想要成功的欲望原本并非病态。
在没有妥协时,他积极向上的心态是常态的、平稳的。
但因为强行入学、过度妥协,导致愿望强烈反弹,极度膨胀。
就像一股柔和的水流,如果没有障碍,他会细水长流。
但如果严重阻碍它的流动,总有一天会爆发洪水。
可见,抑郁强迫症患者的完美主义,就源于此。
演化到生活中,就是他坚信自己的心灵缺少了某一种要素,再怎么弥补,也是有缺陷和障碍的,永远比不上别人健康。
相对的,一旦好转,他又会无限夸大这种效果。
还是回到他读书的问题上。
一个人的精力关注如果全部集中在读书上,他也就只有绝望的路。
因为他似乎忘记了,他到底喜不喜欢理科,喜不喜欢读书这个问题。
如果不喜欢,理科成绩好不好就无甚意义。
这个问题在前面已经讨论过。
现在只为找到他是否喜欢读书的真实记忆,而不再是心理推测。
原来,在他的记忆中,确实有一个被他忽略的记忆。
那就是——他最开始上幼儿园的时候,本来是懵懂和憧憬的。
但是,就在快要进入校园的时候,他突然挣脱送他上学的爸爸。
跑到一个地方躲起来。
任凭爸爸怎么劝说也不愿进学校。
后来还是爸爸利用他父亲的权威才逼迫他进校。
问题就在这里发生了。
从他进入校园这一刻起,他向老师妥协的历程就此开始。
所以说,他最初的自我是对学校强烈抗拒的,包括老师。
如果不管这种非常态的抗拒,就强行要求他上学,只会适得其反,令他突然从抗拒转换为妥协。
就像前面说过的:一个孩子本来是讨厌别人说他老实的,他由于外界的影响,使得他享受这种评价。从不老实的心变得过分温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