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节 从理论转向记忆(3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没错,前面说过,心理分析者即患者父母的影子。
  患者应该能够将心理分析者的理论融会贯通,吸收为自己的。
  就像孩子吸收父母的因素一般。
  但是,父母和心理分析者还是有细微区别的,并不能完全等同。
  因为,父母是不会像心理分析师那样有条理和逻辑地帮他解决恐惧和焦虑。
  所以,父母和心理分析者在患者心中并未完全融合。
  现在要阐述的,是更深层的父母关系,会渐渐地把心理分析者的影响消于无形之中。
  只剩下父母的声音。
  现在,就每种症状与不良情绪,与父母经历一一对应起来。
  就某例而言,某抑郁强迫症患者s男子,经过长久地深层心理分析后,已感觉自己再无任何心理问题。
  但是,当现实中突然出现一个如“科学家研究,抑郁症来源于人脑中xx成份……”
  他会瞬间感觉心理分析是如此的苍白无力,似乎反复多次深入内心的心理分析,在一份科学报告下,再无任何价值。他又陷入了无尽的绝望中。
  通过上面简单的阐述,大家应该知道了:这应该是他对科学家的过分崇拜和妥协所导致。
  这可以从他读书时期的心理状态看出。
  他从一开始读书,就对老师的严厉毫无抵抗力。
  老师的任何一句话,都能决定他的意识和行为。
  也就是常人所说的“乖学生”。
  只不过他这种乖巧太过了,遵守纪律到完全失去了本能的冲劲。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老师权威的妥协毫无减弱的迹像。
  老师批评他笨、智力低下、反应迟钝,他也只能全盘接受。
  仿佛这些字眼就像永远的铬印,封印了他本能的创造力和智慧。
  他对老师的负面评论几乎已无免疫力。
  尤其是在理科方面。
  因为他文科成绩较好;理科成绩很差。
  正如老师所说的:反应迟钝、智力低下。
  无论他怎么努力地去听课,温习,也总是跟不上老师和一些理科优生的步伐。
  仿佛“反应迟钝”的评论已成宿命。
  这样越来越造成他的自卑,总觉得在理科优生面前,是如此的渺小。
  他的生活中似乎除了学习,再无其他。
  学习上的劣势,已经影响到他整个人。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