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节 自然生长(4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就不难解释:为何绝大多数人,包括患者和心理学者,对于长久的心理治疗持不屑的态度。
  他们总是觉得这么长久的心理分析,是效率低下的,没有价值的。似乎这种长久的心理分析,耗费了患者太多时间和精力,根本无暇做其他事。简直是误人子弟。
  而对于短期见效的心理治疗,则是十分推崇与褒扬。
  如果明白了:心理分析即父母——主要是父母的阴暗面。
  (这句话可以引申为:对心理问题的关注、心理问题本身也是“父母”。)
  那么,上面的贬低与赞美,就会发生根本转变。
  因为,崇尚短期心理治疗,急于让患者脱离对心理的关注和分析,回归社会,就等于背叛父母、逃避父母,以此适应社会,其实是向外界妥协。
  就比如说:一个孩子的父母感情不和,孩子想要去面对并调和.
  突然来了个外人对他说:quot;不要去管他们.你去管他们只会让自己不开心.不如和我一起打球吧?这么多朋友一起玩,多开心啊!quot;
  从表面上看,那人好像在引导孩子关注积极面,积极乐观地去生活.
  但却是本末倒置.
  因为家庭环境是孩子最初最原始的依赖和基础.
  连这个基础都没有,何谈去做个积极的社会人?
  不可不说像是一种quot;舍本逐末quot;.
  别说一定要调和好家庭环境,但至少一定要有这个心.
  这就是为何患者在社会中,容易失去自我的自主性,易受外界暗示的缘故。
  无论一个人有多独立、成熟与成功,他都不能否认身体与意识源自父母、不能分离的事实。
  他也不能否认父母的重要性高于外界的一切。
  用长时间的精力去守护家庭,和长时间守护社会的交际圈.
  到底哪一个更重要呢?
  交际圈是暂时的,可变的,家庭才是唯一不变的.
  除非你的朋友声称永远和你在一起,不分离.
  但事实上,朋友能和家人一样做到如此吗?
  常有人批评某些人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但是,如果那些人一旦迅速脱离自己的世界,去与社会融合,他一定会过分地向社会上的人和事妥协、讨好。
  总常见的就是“抢话”。
  一个被人称为“总是活在自己世界”中的人,平时往往沉默寡言、自我封闭。
  但如果突然变得健谈,一定也是非常态的。具体表现在别人还没问完,他就抢着回答。
  或者还没听清楚别人说的话,就抢着说话,先入为主。
  所以,不能一味地评论别人活在自己的世界不好。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