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水烧开了,赵二棍端走竹匾,把汤圆下入锅里,转身在竹匾上撒一层面粉,把竹匾放回架子里。
  锅底的火烧的很旺。
  赵二棍拿着大勺子抵着锅底,顺着一个方向滑动,防止汤圆粘锅底。
  汤圆漂浮起来,赵二棍吆喝一声,大家拿着搪瓷盆冲了过来,赵二棍给大家打饭。
  这锅有二十个人吃上汤圆,汤圆甜到他们心里。
  没吃到汤圆的成员端着盆翘首以盼,等了半个小时,终于吃到汤圆,心里分外满足。
  林北带着林聪排队打饭,吃到心心念念的汤圆,父子俩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
  林北要去礼品店,去之前跟他们说:“榴城街道空置的房子多,你们住这里,平时跟街坊多走动,也不需要打好关系,能聊天就行,探探谁家想卖房,如果钱够了,就把房子买下来。”
  去年五月份,林北带了20人到市里打拼,曾告诉他们会带他们赚到钱,在市里买房,他们对新来的40人说了同样的话,60人只是把这句话当做美好的期盼,并没有认为会实现。昨晚,他们又告诉新来的成员这句话,新来的成员带着美好的期盼入梦,梦到他们在市里有了家,醒来面朝露出地平线的太阳微笑,在心里给自己默默打气,虽然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在市里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但他们可以在家里修两层楼房。
  正在吃汤圆、喝汤的人抬头,怔愣看林北骑车离去的背影。
  他们敢想,同时又不认为自己所思所想能够成真,是那么的矛盾。直到这一刻,他们依旧不认为他们能买得起房子,也不敢想象有人愿意把房子卖给乡下人。林北相信他们在榴城街道住的够久,慢慢发现榴城街道的房子比金阳街道便宜了不止两倍,市民对榴城街道有着深深的偏见,他们会想‘嗐,城里人嫌弃这里晦气,我们是乡下人,整天灰头土脸,不怕晦气,可以捡便宜买一套房,在城里安一个家’。
  在城里买一个有瑕疵的房子,他们才会踏实。
  现在他们把林北的话当做一个鼓励,鼓励他们和街坊交流,融入这里,他们笑着埋头干饭、喝汤。
  父子俩到了礼品店,给店铺挂了两个大红灯笼,林北带着林聪到隔壁找陆江河。
  陆江河从食品厂拿了几十盒礼盒,分别寄给沪市的姑姑、深圳的合作商,刚刚姑姑打电话告诉他收到了迟来的新年礼物,小他十八岁的表妹骑着他送的小三轮车给她姑姑送礼,车身小小的,却能装两盒礼盒、一箱水果,小表妹骑得虎虎生风。他在深圳找厂子生产自行车,特意让合作的厂子给他做一辆小三轮车,车身上喷了红漆,他回淮市,从沪市中转,把车送给小表妹,小三轮车成了小表妹的新宠,原本最受宠的小自行车失宠了。
  陆江河挂了电话,就看到一个小孩跨越高高的门槛跑进来,人还没站稳,就拱手:“叔叔,元宵节快乐。”
  林北大长腿跨进去,扶正小孩歪倒的身子,小孩抱住爸爸的大长腿,倚着爸爸朝陆江河龇牙笑。
  林北和陆江河聊了一会儿天,拜托陆江河给他留六台一模一样的电视机,父子俩又回到食品厂,在食品厂的大门上挂上了两个巨大的灯笼,林北拉了两根电线,在灯笼里装了两个灯泡。
  林聪跑院子里玩,林北走进办公室打电话,约建房材料商到茶馆喝下午茶。
  下午,大家在茶馆汇合,赵康、刘义海把他们的小舅子周航也带来了。
  众人从林北卖货中寻找到了灵感,打算过完十五,安排业务员出门签单子,想要厂里的效益好起来,必须改变传统的销售模式。
  他们打算做出改变,心里却没底,林北打电话找他们喝茶,大家不约而同推掉其他应酬过来赴约。
  今天茶馆的评书人说乞丐皇帝朱重八,朱重八是根正苗红的贫农,还是三代贫农,那年黄河泛滥,北方百姓失去家园,沦为流民,淮河沿岸遭遇了百年难遇的瘟疫、旱灾,元末百姓苦不堪言……评书人说到贫穷的朱重八无法给父母、血亲置办一身寿衣,找不到一块安葬他们的土地,茶馆的人泪眼婆娑,当评书人说:“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泱佯。”1
  林北牵着孩子走进茶馆。
  林北不知其深意,林聪同样不知。
  早已在茶馆等候林北的众人看到林北牵着一个孩子走进来,朝林北招手,父子俩朝他们走过去。
  林北没来的时候他们听评书,林北来了,他们和林北闲聊。
  男人聚在一起,普遍谈政治。可能因为林北带孩子过来赴约,他们聊了几句政治,把话题转移到孩子身上,感慨国内现代教育起步晚,差了国外至少百年,说到最后感慨一句:“还是得送孩子出国念书。”
  孩子找到信仰的前提下,林北不反对孩子出国。在林北心里,孩子找到了他们的信仰,无论他们飞的多高多远,不会走错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林北无意去改变他们,便没有参与这个话题。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