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24 / 30)
“那么你信了?”
“就信了,我也不会改变主意。”阿娃的神色很认真,“一郎,就算阿蛮不如我,你也该想想不得已而求其次这句话。”
“笑话!”郑徽停了一下,又说,“你送我到川边,如果不愿意再跟我走,尽管请回。从此别管我了!”他把最后那句话说得特别重。
“说说就是这种自以为是的话。”阿娃忽然生起气来,一面起身,一面说,“既然如此,我趁早少管你的闲事!明天一早,我就带小珠回长安,也省得将来张二宝多走一趟冤枉路。”
话说完,人也走到了床前,一歪身倒了下去,面向床里,不睬郑徽。
他却真有些怕她的说得出、做得到的性格,赶紧走了过去,摇着她的身子,赔着笑说:“何必呢,头一天出门就闹别扭!”
“闹别扭也就是今天一晚了!”
“越说越凶了!”郑徽一看情势不妙,只好先骗着她说,“有话慢慢商量。你叫我一下子答应,你替我想一想,换了你也办不到吧?”
“我也并不是一定就现在逼着你答应。”阿娃的气消了些,回身过来说,“可是总得有个商量,你这样拒人于千里之外,你也替我想想,我还有什么话可以跟你说?”
“是,是!”郑徽表现出特别驯顺的姿态,“咱们好好商量。不过,今天太累了,有话明天再说行不行?”
阿娃无可奈何。心里在想,这一路到剑阁,起码得个把月,慢慢用水磨功夫,总要把他磨得松了口才能完事。
于是,一路行去。阿娃早早晚晚,总要提到阿蛮,说出她的千百样好处。而郑徽是越离长安越远,越不怕阿娃再说什么带着小珠回去的话,所以先还得找些理由来表示不能同意,到后来只是唯唯诺诺地敷衍着,否则干脆顾而言他,根本不理她那一套。
除此以外,他们都是非常融洽的。向西自武功、扶风行去,沿路寻幽探胜,凭吊古迹,走得极慢,半个月工夫才到宝鸡。
“宝鸡就是陈仓。”郑徽对阿娃说,“三国蜀、魏的遗迹很多,我打算好好逛一逛再走。”
“随你。”阿娃答说。
但就在刚一落店时,忽然说有宝鸡县尉来拜访。郑徽换了公服接见。那县尉也姓郑,叙了同宗,官位也相仿,所以兄弟相称,显得特别亲热。
寒暄了一阵,郑县尉才提到来意,“周内相有一封书札,五天前派专差送来的,留交宗兄。”说着他把周佶的信递了给郑徽。
当着客人,郑徽先不看信,只道了谢,仍旧谈些闲话。
“宗兄不妨先看一看信。”郑县尉说,“如果要作覆书,我明天来取,托兵部的驿差办递长安。”
郑徽一想这话也不错,便告了罪,把周佶那一通封缄得极密的私函拆了开来,才读数行,便情不自禁地向内室奔了进去,口里叫道:“阿娃,你看,你看,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消息!”
郑县尉大为诧异,他也不管,奔了进去,阿娃正从床上坐起来。
“有客人在,别大呼小叫的。”她轻声问说,“什么想不到的消息?”
“我父亲由山南东道调剑南道。”郑徽压低了声音,但以过度兴奋的缘故,有些气喘,所以声音是模糊不清的。
“什么?”阿娃情不自禁地大声说道,“再说一遍!”
“我父亲调了剑南采访使。”郑徽尽力控制着自己的声音,尽可能说得清楚,“他还是我的直属上司——兼领成都尹。”
“有这样的事?”
“周佶的信在这里!”
“啊,”阿娃完全相信了,“怪不得他说什么‘天机不可泄露’,又是什么‘说破了没有味道’,一定指的就是这回事。”
阿娃的推断完全不错。周佶的信中说,在郑徽动身的第二天,郑公延调迁的命令就正式发表了。他早已知道,皇帝有意将郑公延由山南东道调剑南道,但政令不出于“中书门下”者无效,地方大吏的调迁,须征得宰相的同意,方能成为事实。事先泄露消息,不独周佶可能受到处分,而且皇帝和宰相为了维持用人大权的绝对自由和尊严,以及杜绝闻风希旨,妄加揣测的不良风气,很可能改变成议。所以他的守口如瓶,实在是出于爱护郑家父子的好意。
两人并坐着看完了信,只是相视而笑,一时竟想不出有什么话要说。 ↑返回顶部↑
“就信了,我也不会改变主意。”阿娃的神色很认真,“一郎,就算阿蛮不如我,你也该想想不得已而求其次这句话。”
“笑话!”郑徽停了一下,又说,“你送我到川边,如果不愿意再跟我走,尽管请回。从此别管我了!”他把最后那句话说得特别重。
“说说就是这种自以为是的话。”阿娃忽然生起气来,一面起身,一面说,“既然如此,我趁早少管你的闲事!明天一早,我就带小珠回长安,也省得将来张二宝多走一趟冤枉路。”
话说完,人也走到了床前,一歪身倒了下去,面向床里,不睬郑徽。
他却真有些怕她的说得出、做得到的性格,赶紧走了过去,摇着她的身子,赔着笑说:“何必呢,头一天出门就闹别扭!”
“闹别扭也就是今天一晚了!”
“越说越凶了!”郑徽一看情势不妙,只好先骗着她说,“有话慢慢商量。你叫我一下子答应,你替我想一想,换了你也办不到吧?”
“我也并不是一定就现在逼着你答应。”阿娃的气消了些,回身过来说,“可是总得有个商量,你这样拒人于千里之外,你也替我想想,我还有什么话可以跟你说?”
“是,是!”郑徽表现出特别驯顺的姿态,“咱们好好商量。不过,今天太累了,有话明天再说行不行?”
阿娃无可奈何。心里在想,这一路到剑阁,起码得个把月,慢慢用水磨功夫,总要把他磨得松了口才能完事。
于是,一路行去。阿娃早早晚晚,总要提到阿蛮,说出她的千百样好处。而郑徽是越离长安越远,越不怕阿娃再说什么带着小珠回去的话,所以先还得找些理由来表示不能同意,到后来只是唯唯诺诺地敷衍着,否则干脆顾而言他,根本不理她那一套。
除此以外,他们都是非常融洽的。向西自武功、扶风行去,沿路寻幽探胜,凭吊古迹,走得极慢,半个月工夫才到宝鸡。
“宝鸡就是陈仓。”郑徽对阿娃说,“三国蜀、魏的遗迹很多,我打算好好逛一逛再走。”
“随你。”阿娃答说。
但就在刚一落店时,忽然说有宝鸡县尉来拜访。郑徽换了公服接见。那县尉也姓郑,叙了同宗,官位也相仿,所以兄弟相称,显得特别亲热。
寒暄了一阵,郑县尉才提到来意,“周内相有一封书札,五天前派专差送来的,留交宗兄。”说着他把周佶的信递了给郑徽。
当着客人,郑徽先不看信,只道了谢,仍旧谈些闲话。
“宗兄不妨先看一看信。”郑县尉说,“如果要作覆书,我明天来取,托兵部的驿差办递长安。”
郑徽一想这话也不错,便告了罪,把周佶那一通封缄得极密的私函拆了开来,才读数行,便情不自禁地向内室奔了进去,口里叫道:“阿娃,你看,你看,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消息!”
郑县尉大为诧异,他也不管,奔了进去,阿娃正从床上坐起来。
“有客人在,别大呼小叫的。”她轻声问说,“什么想不到的消息?”
“我父亲由山南东道调剑南道。”郑徽压低了声音,但以过度兴奋的缘故,有些气喘,所以声音是模糊不清的。
“什么?”阿娃情不自禁地大声说道,“再说一遍!”
“我父亲调了剑南采访使。”郑徽尽力控制着自己的声音,尽可能说得清楚,“他还是我的直属上司——兼领成都尹。”
“有这样的事?”
“周佶的信在这里!”
“啊,”阿娃完全相信了,“怪不得他说什么‘天机不可泄露’,又是什么‘说破了没有味道’,一定指的就是这回事。”
阿娃的推断完全不错。周佶的信中说,在郑徽动身的第二天,郑公延调迁的命令就正式发表了。他早已知道,皇帝有意将郑公延由山南东道调剑南道,但政令不出于“中书门下”者无效,地方大吏的调迁,须征得宰相的同意,方能成为事实。事先泄露消息,不独周佶可能受到处分,而且皇帝和宰相为了维持用人大权的绝对自由和尊严,以及杜绝闻风希旨,妄加揣测的不良风气,很可能改变成议。所以他的守口如瓶,实在是出于爱护郑家父子的好意。
两人并坐着看完了信,只是相视而笑,一时竟想不出有什么话要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