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21 / 30)
“你看!”她把那五十贯宝钞一扬。
郑徽自然明白,李姥不但准许她送他入川,而且额外给了盘缠。这样的干脆痛快,竟是他所意料不到的,不由得手舞足蹈地说:“姥姥实在是个好人!”
这话使阿娃十分欣慰,也十分感慨,因爱成仇,或者化敌为友,常在人的一念之间。立身处世,只要不存私念,处处为人着想,日久自然能够得到别人的谅解和尊敬,至于眼前的恩怨不明,尽可以置之度外。
“我在想——”郑徽沉吟着,又有了新的打算。
“有话怎么不说?”
他的话,此时是无法说明的。他打算着只要先把阿娃“骗”到手,在成都另外找好房子,再打发张二宝回来接李姥,那时,生米煮成熟饭,只要李姥舍不得离开阿娃,便不怕她不离开长安。
于是他掩饰着说:“我在想,姥姥是怎么一下子变得这样好了呢?”
阿娃笑笑不答,坐到妆台前去,一面卸妆,一面跟郑徽商量行程。
其实所谓商量,也只是听从阿娃的决定而已。一切仆从、车马、行装,都要她细心安排,郑徽除了收拾他自己的书籍笔砚以外,什么事都不用他费心。趁那两天工夫,他去向礼部侍郎达奚珣辞了行,又到城南韦曲去扫了韦庆度的墓,再要想到西市凶肆去访旧话别,却让阿娃严厉地制止了——这是郑徽留在长安的一大遗憾,他心里在想,只要一有了钱,千金报德,对冯大得好好尽一番心意。
转眼五天限期已到,李姥备办了一席盛筵,替郑徽饯行,邀了周佶作陪。郑徽心里明白,阿娃一去不回,李姥迟早也要相聚,所以了无惜别之意,笑嘻嘻地坐了下来,看一看周佶,对李姥说道:“姥姥,叫绣春也一起坐吧!”
“对了,我倒忘了。”李姥答说,“应该一起来坐,也算咱们一家团聚。不过,”她黯然地说,“也就是今天一晚上了!”
就这一句话,激起满堂离愁,而唯一例外的,仍是郑徽,他举目四顾,问道:“绣春呢?”
果然,不见绣春的影子。到后来让小珠在厨房里把她找到了,却是说什么也不肯露面——唯她离情独重,怕见了郑徽的面,掉下泪来,让周佶见了不合适,所以托词要照料厨房,避而不见。
因此,李姥又感叹着说:“看来就一次的团聚也难。”她举杯向郑徽说道,“一郎,人生聚散,都有定数,我也看开了。干了这杯吧,但愿你称心如意!”
郑徽心想,李姥说话,一向意在言外,所谓“看开了”以及“但愿你称心如意”,莫非有所暗示,暗示阿娃可能会改变心意,不再回到长安?
他欣喜在心,却不敢形之于颜色,只干了酒,然后站起身来,执壶替李姥斟酒,恭恭敬敬地说道:“三年来,多蒙姥姥照应,郑徽终生不忘。”他还有许多话想说,只碍于周佶在场,不能畅所欲言,愣了一会儿,想出一句话:“我明年一定回长安来看姥姥。”
“那得看机会,别先许下心愿。”李姥说,“再说,我要迁回三曲,你的身份来看我也不方便。一郎,你听我的话,把我忘了吧!我年纪大了,受别人的好处,今生今世报答不了,牵肠挂肚,死了都不能闭眼。”
这几句话却说得郑徽眼眶都红了。历尽沧桑,垂老还惹上一段理不清的恩怨,无可奈何,付之于绝情一念,真所谓“哀莫大于心死”,不能不叫人替她伤感。
“姥姥你别这么说。你放心,有我,”郑徽又指着周佶说,“有吉人兄,一定要让你过几年称心如意的日子。”
“唉!”李姥叹口气说,“我自己都不知道怎样才叫称心如意的日子,你们又怎么样能叫我称心如意?”
“姥姥,你也真是!”阿娃忍不住开了口,“尽说些叫人听了难过的话。”
“真的,姥姥!”周佶也说,“定谟走了,还有我。恕我说得率直,姥姥,以后生养死葬,都是我的事。”
“谢谢!”李姥颤巍巍地举起酒杯,“有你们这一句话,也不枉我在三曲混了一辈子。”她强笑着又说,“阿娃说得不错,我不该尽说些丧气的话,我该替你们高兴——我无儿无女,今天到了收缘结果的日子,有你们这样拿自己人看待我,我也该满足了。”
说着李姥自己先干了酒,而且像是真的想开了,强打精神,说些她平生所见过的前辈人物,娓娓清谈,令人忘倦,依稀还可以想见她当年周旋文士,吐属隽雅的风范。
一席别筵,竟似令节的小宴,直到三更方散。但一到五更,却又灯火通明,人影往来——郑徽和阿娃准备起程了。
全家大小都聚集在厅上话别。郑徽一一致意,到了绣春面前,却仿佛无话可论,执着她的手,好久才迸出一句:“好好跟周郎过日子去吧!”
盈盈欲涕的绣春再也忍不住了,突然一甩手,低着头疾趋而去,似乎隐隐可以听到她的哭声。
当着周佶的面,郑徽讪讪地有些不得劲,“吉人兄!”他正一正脸色说,“请你代我向绣春道谢。在我平生最颓丧的那些日子,绣春支持我、鼓励我,只恨我无缘报答,唯有一瓣心香,祝你们福寿康宁。”
“彼此,彼此!”豁达的周佶,笑嘻嘻地说了一句隐语,“我也以一瓣心香回祝。”
回祝什么?阿娃心里在想,回祝郑徽和她福寿康宁?这不是说不上吗?这样想着,猛然省悟,勃发怒气,几乎要一跺脚指责郑徽:原来你想骗我,我不去了! ↑返回顶部↑
郑徽自然明白,李姥不但准许她送他入川,而且额外给了盘缠。这样的干脆痛快,竟是他所意料不到的,不由得手舞足蹈地说:“姥姥实在是个好人!”
这话使阿娃十分欣慰,也十分感慨,因爱成仇,或者化敌为友,常在人的一念之间。立身处世,只要不存私念,处处为人着想,日久自然能够得到别人的谅解和尊敬,至于眼前的恩怨不明,尽可以置之度外。
“我在想——”郑徽沉吟着,又有了新的打算。
“有话怎么不说?”
他的话,此时是无法说明的。他打算着只要先把阿娃“骗”到手,在成都另外找好房子,再打发张二宝回来接李姥,那时,生米煮成熟饭,只要李姥舍不得离开阿娃,便不怕她不离开长安。
于是他掩饰着说:“我在想,姥姥是怎么一下子变得这样好了呢?”
阿娃笑笑不答,坐到妆台前去,一面卸妆,一面跟郑徽商量行程。
其实所谓商量,也只是听从阿娃的决定而已。一切仆从、车马、行装,都要她细心安排,郑徽除了收拾他自己的书籍笔砚以外,什么事都不用他费心。趁那两天工夫,他去向礼部侍郎达奚珣辞了行,又到城南韦曲去扫了韦庆度的墓,再要想到西市凶肆去访旧话别,却让阿娃严厉地制止了——这是郑徽留在长安的一大遗憾,他心里在想,只要一有了钱,千金报德,对冯大得好好尽一番心意。
转眼五天限期已到,李姥备办了一席盛筵,替郑徽饯行,邀了周佶作陪。郑徽心里明白,阿娃一去不回,李姥迟早也要相聚,所以了无惜别之意,笑嘻嘻地坐了下来,看一看周佶,对李姥说道:“姥姥,叫绣春也一起坐吧!”
“对了,我倒忘了。”李姥答说,“应该一起来坐,也算咱们一家团聚。不过,”她黯然地说,“也就是今天一晚上了!”
就这一句话,激起满堂离愁,而唯一例外的,仍是郑徽,他举目四顾,问道:“绣春呢?”
果然,不见绣春的影子。到后来让小珠在厨房里把她找到了,却是说什么也不肯露面——唯她离情独重,怕见了郑徽的面,掉下泪来,让周佶见了不合适,所以托词要照料厨房,避而不见。
因此,李姥又感叹着说:“看来就一次的团聚也难。”她举杯向郑徽说道,“一郎,人生聚散,都有定数,我也看开了。干了这杯吧,但愿你称心如意!”
郑徽心想,李姥说话,一向意在言外,所谓“看开了”以及“但愿你称心如意”,莫非有所暗示,暗示阿娃可能会改变心意,不再回到长安?
他欣喜在心,却不敢形之于颜色,只干了酒,然后站起身来,执壶替李姥斟酒,恭恭敬敬地说道:“三年来,多蒙姥姥照应,郑徽终生不忘。”他还有许多话想说,只碍于周佶在场,不能畅所欲言,愣了一会儿,想出一句话:“我明年一定回长安来看姥姥。”
“那得看机会,别先许下心愿。”李姥说,“再说,我要迁回三曲,你的身份来看我也不方便。一郎,你听我的话,把我忘了吧!我年纪大了,受别人的好处,今生今世报答不了,牵肠挂肚,死了都不能闭眼。”
这几句话却说得郑徽眼眶都红了。历尽沧桑,垂老还惹上一段理不清的恩怨,无可奈何,付之于绝情一念,真所谓“哀莫大于心死”,不能不叫人替她伤感。
“姥姥你别这么说。你放心,有我,”郑徽又指着周佶说,“有吉人兄,一定要让你过几年称心如意的日子。”
“唉!”李姥叹口气说,“我自己都不知道怎样才叫称心如意的日子,你们又怎么样能叫我称心如意?”
“姥姥,你也真是!”阿娃忍不住开了口,“尽说些叫人听了难过的话。”
“真的,姥姥!”周佶也说,“定谟走了,还有我。恕我说得率直,姥姥,以后生养死葬,都是我的事。”
“谢谢!”李姥颤巍巍地举起酒杯,“有你们这一句话,也不枉我在三曲混了一辈子。”她强笑着又说,“阿娃说得不错,我不该尽说些丧气的话,我该替你们高兴——我无儿无女,今天到了收缘结果的日子,有你们这样拿自己人看待我,我也该满足了。”
说着李姥自己先干了酒,而且像是真的想开了,强打精神,说些她平生所见过的前辈人物,娓娓清谈,令人忘倦,依稀还可以想见她当年周旋文士,吐属隽雅的风范。
一席别筵,竟似令节的小宴,直到三更方散。但一到五更,却又灯火通明,人影往来——郑徽和阿娃准备起程了。
全家大小都聚集在厅上话别。郑徽一一致意,到了绣春面前,却仿佛无话可论,执着她的手,好久才迸出一句:“好好跟周郎过日子去吧!”
盈盈欲涕的绣春再也忍不住了,突然一甩手,低着头疾趋而去,似乎隐隐可以听到她的哭声。
当着周佶的面,郑徽讪讪地有些不得劲,“吉人兄!”他正一正脸色说,“请你代我向绣春道谢。在我平生最颓丧的那些日子,绣春支持我、鼓励我,只恨我无缘报答,唯有一瓣心香,祝你们福寿康宁。”
“彼此,彼此!”豁达的周佶,笑嘻嘻地说了一句隐语,“我也以一瓣心香回祝。”
回祝什么?阿娃心里在想,回祝郑徽和她福寿康宁?这不是说不上吗?这样想着,猛然省悟,勃发怒气,几乎要一跺脚指责郑徽:原来你想骗我,我不去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