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9 / 14)
“告诉我,一郎!”她用很沉重的声音说,“我不怕!什么我都经受得住。”
于是,郑徽用一种干涩低哑的声音,断断续续地从当时自刘三姨家赶回鸣珂曲,发觉人去楼空说起,到投水遇救,忧愤成疾,被送入凶肆待死,却又逐渐病愈;以及由比赛挽歌,导致父子重逢而演成人伦剧变;土地庙第三次起死回生,万念俱灰,自甘沉沦——几乎每一个细节,他都说到了。
阿娃从未听过如此惊心动魄的故事,正像郑徽一样,想象到郑公延在杏园的绝情毒手,她也一阵阵地心悸!然而她对郑公延只有怨,没有恨。同时,她也不以为郑徽就应该从此自绝于父母,只是在目前及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她还看不出郑徽有什么天伦重聚的好时机。
“一郎!”她虽然心跳气喘,但神情却是不畏缩的,“我希望你把这过去的一切,都看作一个梦,现在梦醒了,咱们还好好地在一起,咱们要好好地从头干起。千言万语一句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不管你伤心也好,委屈也好,只请你时时刻刻记住,身体最要紧!别的话我现在也不必多说了。”
郑徽把她的话,一字不遗地记在心里。午夜醒来,拥被而坐,对着一盏孤灯,回想这一天的经历,却是越想越不能相信有其事。
“到底是梦不是?”他自语着,把眼睛紧闭上,重又睁开,一切景象依旧。然后他又咬自己的嘴唇,咬得越重,疼得越厉害,这是真真实实的体验,使他确定了自己不是在做梦。
“现在梦醒了!”他记起阿娃所说的话,也记起了她一再叮嘱的:“身体最要紧!”但是,养好了身体又怎么样呢?
以后几天,他只是这样自问,却无从对自己答复。颓丧的心志,无法很快地振作;衰惫的身体,也不容许他去深思熟虑——想得稍微多些,他就会头痛、失眠,第二天烦躁得整天不安。
因此,他索性不去多想,又恢复了“随缘度日”的那种心情。一早醒来,开始享受阿娃的细心照料和温柔的抚慰;午睡醒来,阿娃已到李姥那面去了,但有绣春陪伴,他教她识字读书,时间很容易消磨;黄昏时分,比较难捱,但也不过片刻;一等到摆上食案,独酌数杯,趁三分酒意,早早寻梦,便什么烦忧都消除了。
阿娃总在起更时分回来。她紧守着自己对郑徽默许的心愿,决不在“老屋”度夜。因此,原来那些豪客,花钱就不怎样痛快了。
这叫李姥又上了心事。她已领教过几次,对阿娃“服软不服硬”的脾气,摸得清清楚楚,所以表面上绝不露一点责备的神情,只找个闲话家常的时候,忧形于色地说:“阿娃,我绝不是埋怨你什么,可是我得告诉你,这一阵子,负担可是重了不少。撑持两个门户,真不容易。转眼过年,又是一大笔开销。想想,晚上连觉都睡不着!”
阿娃默然。李姥所说的是事实。两个门户要开销,收入却减少了,她觉得自己应该负责。
“一郎这几天怎么样了?”李姥又问。
“身体慢慢好了。”
“问起我没有?”
“从没有问过。”
“大概他还记着我的恨。”李姥泰然地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他是读书读通了的,应该替咱们娘儿俩设身处地想一想。”
李姥的话说得很含蓄,阿娃却已充分体会。她不愿替郑徽算旧账,以至于跟李姥发生无谓的争执。踌躇了一会儿,忽然想到,不妨拿郑徽作题目,先使一条缓兵之计。
于是,她故意问说:“姥姥,你说一郎该怎么替咱们着想呢?”
“他不该记着我的恨,该想到咱们这种人家,不算士农工商的‘良人’,抛头露面为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钱!”
“我也知道,不外乎一个钱字。”阿娃点点头说,“一郎早替咱们想过了。他不会白受咱们家的好处。”
“怎么?”李姥睁大了眼问。
阿娃故意做了个诡秘的微笑,只说:“姥姥,你明天也该去看看他。”
这里面大有文章!李姥沉吟着无法作答。
“迟早总要见面的,你老人家就去一趟吧。”阿娃再一次劝说。
“只怕他不肯见我。”
这顾虑是该有的,阿娃想了下,又说:“姥姥看我面子,就算受些委屈吧!”
“好吧!”李姥终于无可奈何地答应了。
第二天一早,阿娃问郑徽,说李姥要来看他,问他愿意不愿意见面?她已算计好,若是他愿见李姥,就好说话了,她有一套说辞给他,否则,便叫他故意避开她。
郑徽不答,一眼看到阿娃手里拿着个玉雕的双鲤,却先问道:“新买的?” ↑返回顶部↑
于是,郑徽用一种干涩低哑的声音,断断续续地从当时自刘三姨家赶回鸣珂曲,发觉人去楼空说起,到投水遇救,忧愤成疾,被送入凶肆待死,却又逐渐病愈;以及由比赛挽歌,导致父子重逢而演成人伦剧变;土地庙第三次起死回生,万念俱灰,自甘沉沦——几乎每一个细节,他都说到了。
阿娃从未听过如此惊心动魄的故事,正像郑徽一样,想象到郑公延在杏园的绝情毒手,她也一阵阵地心悸!然而她对郑公延只有怨,没有恨。同时,她也不以为郑徽就应该从此自绝于父母,只是在目前及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她还看不出郑徽有什么天伦重聚的好时机。
“一郎!”她虽然心跳气喘,但神情却是不畏缩的,“我希望你把这过去的一切,都看作一个梦,现在梦醒了,咱们还好好地在一起,咱们要好好地从头干起。千言万语一句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不管你伤心也好,委屈也好,只请你时时刻刻记住,身体最要紧!别的话我现在也不必多说了。”
郑徽把她的话,一字不遗地记在心里。午夜醒来,拥被而坐,对着一盏孤灯,回想这一天的经历,却是越想越不能相信有其事。
“到底是梦不是?”他自语着,把眼睛紧闭上,重又睁开,一切景象依旧。然后他又咬自己的嘴唇,咬得越重,疼得越厉害,这是真真实实的体验,使他确定了自己不是在做梦。
“现在梦醒了!”他记起阿娃所说的话,也记起了她一再叮嘱的:“身体最要紧!”但是,养好了身体又怎么样呢?
以后几天,他只是这样自问,却无从对自己答复。颓丧的心志,无法很快地振作;衰惫的身体,也不容许他去深思熟虑——想得稍微多些,他就会头痛、失眠,第二天烦躁得整天不安。
因此,他索性不去多想,又恢复了“随缘度日”的那种心情。一早醒来,开始享受阿娃的细心照料和温柔的抚慰;午睡醒来,阿娃已到李姥那面去了,但有绣春陪伴,他教她识字读书,时间很容易消磨;黄昏时分,比较难捱,但也不过片刻;一等到摆上食案,独酌数杯,趁三分酒意,早早寻梦,便什么烦忧都消除了。
阿娃总在起更时分回来。她紧守着自己对郑徽默许的心愿,决不在“老屋”度夜。因此,原来那些豪客,花钱就不怎样痛快了。
这叫李姥又上了心事。她已领教过几次,对阿娃“服软不服硬”的脾气,摸得清清楚楚,所以表面上绝不露一点责备的神情,只找个闲话家常的时候,忧形于色地说:“阿娃,我绝不是埋怨你什么,可是我得告诉你,这一阵子,负担可是重了不少。撑持两个门户,真不容易。转眼过年,又是一大笔开销。想想,晚上连觉都睡不着!”
阿娃默然。李姥所说的是事实。两个门户要开销,收入却减少了,她觉得自己应该负责。
“一郎这几天怎么样了?”李姥又问。
“身体慢慢好了。”
“问起我没有?”
“从没有问过。”
“大概他还记着我的恨。”李姥泰然地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他是读书读通了的,应该替咱们娘儿俩设身处地想一想。”
李姥的话说得很含蓄,阿娃却已充分体会。她不愿替郑徽算旧账,以至于跟李姥发生无谓的争执。踌躇了一会儿,忽然想到,不妨拿郑徽作题目,先使一条缓兵之计。
于是,她故意问说:“姥姥,你说一郎该怎么替咱们着想呢?”
“他不该记着我的恨,该想到咱们这种人家,不算士农工商的‘良人’,抛头露面为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钱!”
“我也知道,不外乎一个钱字。”阿娃点点头说,“一郎早替咱们想过了。他不会白受咱们家的好处。”
“怎么?”李姥睁大了眼问。
阿娃故意做了个诡秘的微笑,只说:“姥姥,你明天也该去看看他。”
这里面大有文章!李姥沉吟着无法作答。
“迟早总要见面的,你老人家就去一趟吧。”阿娃再一次劝说。
“只怕他不肯见我。”
这顾虑是该有的,阿娃想了下,又说:“姥姥看我面子,就算受些委屈吧!”
“好吧!”李姥终于无可奈何地答应了。
第二天一早,阿娃问郑徽,说李姥要来看他,问他愿意不愿意见面?她已算计好,若是他愿见李姥,就好说话了,她有一套说辞给他,否则,便叫他故意避开她。
郑徽不答,一眼看到阿娃手里拿着个玉雕的双鲤,却先问道:“新买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