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9 / 10)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我看你也不能做什么笨重的活儿,”冯大又说,“糊弄糊弄那些纸扎、面捏的假人假马吧!你们心细手巧,糊弄出来的东西,一定玲珑精致。”
  冯大的话真说反了,郑徽的手笨得很,也懒得去学,糊个纸马,捏个面人,怎么看也不像。冯大又不好意思说他,只叹口气多方替他包涵。
  郑徽不但懒得学,也懒得做,他常常为隔院传来的歌声所吸引,停下手中的工作,痴痴地听着。那歌声总是拖长了调子,悲伤欲绝,从无明快的节奏、嘹亮的音色,因为那是挽歌——隔院中有人在练习挽歌。
  做工的同伴们,有的听得多了,无动于衷;有的总是皱了眉,难以忍受;还有的会愤愤地骂一句:“又在号丧了!”只有郑徽一听到挽歌,就像胃纳不佳的人喝了一碗酸中带甜的汤,别有一种快感。
  渐渐地,他对挽歌的好坏,知道得很多了。有时候,他也随意哼着,一面哼,一面改正了他认为有瑕疵的音节。那只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他本来是个善晓音律的人。
  “哎!”有一天冯大偶尔听到他在哼,大为惊异地说,“你唱挽歌,好像很在行。来,你放大嗓子唱一遍我听听!”
  这一唱把凶肆主人也惊动了。他跟冯大商议,让郑徽就干了这一行。冯大怕郑徽不肯抛头露面,不敢担承,但答应去谈一谈。
  想不到郑徽听了冯大所转告的话,竟是一口答应。因为他心理上已对冯大产生了极重的依赖性以及无条件的信任,冯大怎么说,他怎么做,根本未想到有考虑一下的必要。
  但细想一想,这在他是出乖露丑的事,大为不妥。只是话已说出口,碍于冯大的交情,无法翻悔。
  肆东当然非常高兴,对他的待遇也立刻不同了,单独给了他一间屋子,一日三餐,供奉甚厚,又替他做衣服、买补食,调养了个把月,可以说是完全复原了。
  郑徽的心情却是十分矛盾,一方面就肆东和冯大有种感恩图报的想法,另一方面又总觉得斯文扫地,十分难堪。一想到过去的锦衣玉食的生活,以及不久以前在平康坊的旖旎温馨的风光,真有生不如死之感。
  不久,肆东接到一笔大买卖,一位曹尚书的祖父寿终,丧事极其铺张。肆东决计让郑徽在这个大场面中,一逞歌喉。
  是重阳将近、细雨霏霏的天气,曹家出丧的仪仗,排了五里路之远,前队辰时出发,灵车直到巳时方才起动。郑徽身穿孝袍,跟随灵车一起行动。羞惭、畏怯,加上“既伤逝者,行自念也”的与众不同的身世之感,并作十分伤心,一面唱,一面泪如雨下,到后来竟至歌不成声。
  长安城中,从未见过这样的唱挽歌的人。看热闹的观众,开始时觉得惊奇,到后来也恻然心伤,一个个默默无语。只听得仪仗过去,沙沙的脚步声和哽咽凄凉、如鹤唳猿啼般的清越的歌声,加上灰蒙蒙的天色和如烟似雾的细雨,气氛沉重到了极点。
  而肆东却是兴奋极了。长安的凶肆,一共两家,东市西市各一。西市的凶肆,种种不及东市的同行,连西城的丧家,都愿意请东市的凶肆。从此以后,西市的凶肆,也有了一项东市凶肆所不及的长处,看来生意将会有起色了。
  “郑老弟!”事完之后,肆东笑嘻嘻地向郑徽道贺,“恭喜你!你唱得太出色了。老实说,我干这一行,三代相传,今天听你唱过了,才知道什么叫挽歌!这一趟买卖,除了正账以外,曹尚书特为另赏二十贯,这都是你的功劳。来,你分一半去!”
  这十贯钱,替郑徽带来的不是欣喜,而是刺心的悲痛。在曹家出丧的行列中,他应该是执绋的吊客,照规矩,事完以后,作为承重孙的曹尚书该向他叩头道谢,而现在,他得到的是曹尚书的赏赐。
  此外,他也一直不安地在怀疑,道旁如许看热闹的观众,总该有人识破了他的真面目。
  不过,实际上他是多虑了。因为经过这一场劫难,他的容貌和神态都有了极大的改变,非复当年玉树临风的丰采,外表看来像一下子老了十年,而且畏畏缩缩的,再也不能想象他也曾有过意气轩昂的日子。加上每一次挽唱都换去儒服,穿上孝袍,自然更难辨识。而最主要的一点是,没有一个人想到五姓家的子弟、常州刺史的公子会沦落到以唱挽歌为生。这心理上的蔽境,使他们再也无法认出郑徽的真面目。
  他在出丧的行列中,看到过安阿利、刘伯守,还有秦赤儿,他们都没有认出他来,因此他慢慢放心胆大了。
  西市凶肆的生意做得很发达。大部分的丧家都指定要“冯二”——这是郑徽“改行”以后所用的名字——唱挽歌。他有了特定的行情,凡指名要“冯二”应差的,另加两贯。
  由于郑徽的挽歌,能让看大出丧的观众安静下来,造成肃穆哀伤的气氛,表现出对死者的最大的敬意,因此,有些丧家虽委托东市凶肆承办丧事,却希望有“冯二”来唱挽歌。这种要求,都为西市凶肆断然拒绝了。
  东市凶肆的主人,十分不服气。挽歌只是葬仪中的节目之一,那许多投下巨大的财力、物力、人力,使人目为之眩的制作精美的仪仗,竟会不敌一个人的歌喉,在他是无论如何不能承认的一件事。果然如此,仪仗何用?只弄个人唱唱挽歌就行了!
  于是,他挽请同行中的长老,向西市凶肆的主人提议,两家凶肆作一次比赛,希望打倒西肆,重振声誉,来恢复他承办丧仪的领导地位。
  暗底下是一场商战,而表面上却说得冠冕堂皇:“彼此同行,应该互相观摩。”
  “是的,是的。”西市凶肆的主人,心里有些嘀咕,口头上却不能不表示同意。
  “再说,秋天一到,各地方的举子云集长安。加以今年天子下了诏命,各道各州的地方长官,期以秋末冬初,‘入计’京师,趁这机会,让他们看看长安的葬仪如何隆重,也是件很有意思的事。”
  这样一说,西肆主人更无推辞的余地。于是他们商定了细节,并且决定了一个一百贯钱的彩额,两肆各出五十贯,存在作评判的长老那里,视观众的喜怒,决定彩金的谁属。
  这些,正在力争上游的西肆主人,都硬着头皮答应了下来。观摩将在十天以后举行,西肆主人发动了所有的人力,日夜赶工,把那些应该拿出来陈列的旗牌帷绋,修补得焕然一新。
  东肆主人也在准备,但他所做的准备工作,恰好与西肆相反:他用重金礼聘了一位姓魏的来唱挽歌,至于一切仪仗中的用具,只不过稍微检点一下而已。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