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16 / 17)
“官家休得烦心!”范超用充满了信心的声音说,“太原虽小,固若金汤,何况卢驸马已自代州向辽国告急。想我北汉乃是辽国的屏障,辽主绝无坐视之理,援军必已在途,只要守得住,必有转机。至于宋军兵将数十万,看来声势浩大,其实大而无当,反成累赘。粮食供应,岂是一件容易的事。再者,目前已是清和四月,转眼炎夏,宋军都屯在草地上,日晒雨淋,毫无遮蔽,就是铁打的也禁不住。所以只要坚守,情势必定一天比一天于我有利。到得宋军粮草不继,人困马乏,不得不退师之时,我军乘胜追击,与辽军里外夹攻,怕不杀他个落花流水?”
刘继元听得这话,越想越有理,越想越欢喜,喜滋滋地问道:“范节度使的这番看法,大家以为如何?”
大家相顾无言,只有刘继业开口:“我算得到,敌人亦算得到。从来围城必留缺口。三面迫紧,被围者自然向缺口寻出路。如今宋军四面长围,不合兵法。想宋军之中谋臣如雨,猛将如云,岂见不到此?以臣愚见,实未可乐观,反启轻心。”
“那么,”范超大声责问,“以刘节度之见,是束手被擒呢,还是开城投降?”
刘继业平静地答道:“尽人事而后听天命。”
“我却不信。”范超向上说道,“臣不才,明日黎明,愿乞官家五百精骑,出城一战,也教宋军知我北汉有人。”
将领自告奋勇,刘继元不能压他的锐气,当即准他以所部精兵,出城突袭。同时许诺,若能克敌致果,打个胜仗,显显北汉的威风,不惜重赏。
第二天黎明,范超开东门出击。刘继业得报,便下令助战。在城上集中士兵,手持硬弓,张弦待发,一则掩护,再则防备范超如果不敌,宋军追击城下时,可以阻挡。
哪知范超别有用心,匹马当先,直到壕边,大声喊道:“宋军听着!请主将出来答话。”
守在壕边的一个军头,见范超的服饰,是一员大将,却又箭不上弦,刀不出鞘,不似要打仗的样子,便不敢造次,隔壕问道:“你是北汉的什么人?”
“我乃北汉宣徽北院使、永清军节度使、检校太保范超。”
“是了!你请等着。”
于是那个军头亲自去报告军情。攻东面的是崔彦进,得报颇为疑惑。范超是刘继元的亲信,他是知道的,只不知来意如何。可能是代表刘继元来谈判投降的。果然如此,那就太妙了。
因此,崔彦进一面飞报御营有此情况,一面由亲信卫士保护着直驰壕边,来与范超答话。
未曾接谈以前,先由原来的那个军头说明崔彦进的身份:“来将听清,我大宋河阳节度使崔将军出阵,有话快说!”
“原来是平蜀的崔将军。马上非细诉衷曲之处,请崔将军放下跳板,容我过壕输诚如何?”
崔彦进先不答话,见他身后有四五百骑兵,腰挂弓箭,手持长枪,一个个显得很剽悍的样子,如果跳板放下,对方冲了过来,岂不吃亏?
正在踌躇之际,范超又高声说道:“将军不必多疑,只我一个人过壕。”
崔彦进听这一说,有了计较。先下令戒备,用弓箭指着范超的骑兵,同时在壕边张起绊马索——如果范超单骑过来,可以从容跃过;倘或大队骑兵冲到,绊马索一绷紧,就会落入壕沟,这个布置是万全之计。等诸事齐备,方始放下跳板。
这时在东门城楼上的刘继业看出异样来了,范超单骑过壕,骑兵不动,这不是去投降吗?转念到此,既惊且怒,当时心生一计,传下令去:开弓放箭,只射范超那五百骑兵的马足。不必真射,只要惊扰。
他的部队训练极精,执行命令,十分确实。当时暴声应诺之余,随即放出一排箭去。范超的五百骑兵勒住了缰,在注视前方,不想后面起了变化,受惊了的马,或者昂首长嘶,或者四蹄腾绰;马上人不明究竟,不自觉地松开了缰绳。
而就在这时候,第二排箭又到。受惊了的马,如脱弦之箭,掀开蹄子,往前直冲。
变生不测,宋军大惊。崔彦进赶紧回马,一面大喝:“拿住这个恶贼!”
崔彦进左右的卫士,一拥而前,将范超从马上揪了下来。他大惊急喊:“我有话说,我有话说!”
此时如何能容他从容陈词?先捆起来再说。而那五百骑兵却真冤枉,前进无路,后有利矢,不是为刘继业射杀,便是为宋军一挡,坠马入沟,不死即伤。落荒而逃的,十不得一。
乱糟糟一场误打误杀,很快地平定了。宋军虽打了个胜仗,但崔彦进却很不高兴,自觉中了范超的诡计,差点送命。越想越气,便将他提到中军大帐,亲自审问。
“你是不是真的叫范超?”
“崔将军,”范超痛心疾首地说,“我是一片血忱,归顺大宋,如何不以礼待,倒这样对待我?”
“对待你错了吗?”崔彦进瞪着眼说:“你是诈降!想骗我放下跳板,你的骑兵可以趁势冲过来。好阴险!”
“冤枉啊冤枉!”范超捶着胸说,“崔将军,你倒想想:第一,我手无寸铁。第二,狭狭一条跳板,仅容单骑,大队人马,怎么冲得过来?第三,我眼睛不曾瞎,我部下的眼睛也不曾瞎,难道看不见壕边严阵以待,自己冲上来送死?” ↑返回顶部↑
刘继元听得这话,越想越有理,越想越欢喜,喜滋滋地问道:“范节度使的这番看法,大家以为如何?”
大家相顾无言,只有刘继业开口:“我算得到,敌人亦算得到。从来围城必留缺口。三面迫紧,被围者自然向缺口寻出路。如今宋军四面长围,不合兵法。想宋军之中谋臣如雨,猛将如云,岂见不到此?以臣愚见,实未可乐观,反启轻心。”
“那么,”范超大声责问,“以刘节度之见,是束手被擒呢,还是开城投降?”
刘继业平静地答道:“尽人事而后听天命。”
“我却不信。”范超向上说道,“臣不才,明日黎明,愿乞官家五百精骑,出城一战,也教宋军知我北汉有人。”
将领自告奋勇,刘继元不能压他的锐气,当即准他以所部精兵,出城突袭。同时许诺,若能克敌致果,打个胜仗,显显北汉的威风,不惜重赏。
第二天黎明,范超开东门出击。刘继业得报,便下令助战。在城上集中士兵,手持硬弓,张弦待发,一则掩护,再则防备范超如果不敌,宋军追击城下时,可以阻挡。
哪知范超别有用心,匹马当先,直到壕边,大声喊道:“宋军听着!请主将出来答话。”
守在壕边的一个军头,见范超的服饰,是一员大将,却又箭不上弦,刀不出鞘,不似要打仗的样子,便不敢造次,隔壕问道:“你是北汉的什么人?”
“我乃北汉宣徽北院使、永清军节度使、检校太保范超。”
“是了!你请等着。”
于是那个军头亲自去报告军情。攻东面的是崔彦进,得报颇为疑惑。范超是刘继元的亲信,他是知道的,只不知来意如何。可能是代表刘继元来谈判投降的。果然如此,那就太妙了。
因此,崔彦进一面飞报御营有此情况,一面由亲信卫士保护着直驰壕边,来与范超答话。
未曾接谈以前,先由原来的那个军头说明崔彦进的身份:“来将听清,我大宋河阳节度使崔将军出阵,有话快说!”
“原来是平蜀的崔将军。马上非细诉衷曲之处,请崔将军放下跳板,容我过壕输诚如何?”
崔彦进先不答话,见他身后有四五百骑兵,腰挂弓箭,手持长枪,一个个显得很剽悍的样子,如果跳板放下,对方冲了过来,岂不吃亏?
正在踌躇之际,范超又高声说道:“将军不必多疑,只我一个人过壕。”
崔彦进听这一说,有了计较。先下令戒备,用弓箭指着范超的骑兵,同时在壕边张起绊马索——如果范超单骑过来,可以从容跃过;倘或大队骑兵冲到,绊马索一绷紧,就会落入壕沟,这个布置是万全之计。等诸事齐备,方始放下跳板。
这时在东门城楼上的刘继业看出异样来了,范超单骑过壕,骑兵不动,这不是去投降吗?转念到此,既惊且怒,当时心生一计,传下令去:开弓放箭,只射范超那五百骑兵的马足。不必真射,只要惊扰。
他的部队训练极精,执行命令,十分确实。当时暴声应诺之余,随即放出一排箭去。范超的五百骑兵勒住了缰,在注视前方,不想后面起了变化,受惊了的马,或者昂首长嘶,或者四蹄腾绰;马上人不明究竟,不自觉地松开了缰绳。
而就在这时候,第二排箭又到。受惊了的马,如脱弦之箭,掀开蹄子,往前直冲。
变生不测,宋军大惊。崔彦进赶紧回马,一面大喝:“拿住这个恶贼!”
崔彦进左右的卫士,一拥而前,将范超从马上揪了下来。他大惊急喊:“我有话说,我有话说!”
此时如何能容他从容陈词?先捆起来再说。而那五百骑兵却真冤枉,前进无路,后有利矢,不是为刘继业射杀,便是为宋军一挡,坠马入沟,不死即伤。落荒而逃的,十不得一。
乱糟糟一场误打误杀,很快地平定了。宋军虽打了个胜仗,但崔彦进却很不高兴,自觉中了范超的诡计,差点送命。越想越气,便将他提到中军大帐,亲自审问。
“你是不是真的叫范超?”
“崔将军,”范超痛心疾首地说,“我是一片血忱,归顺大宋,如何不以礼待,倒这样对待我?”
“对待你错了吗?”崔彦进瞪着眼说:“你是诈降!想骗我放下跳板,你的骑兵可以趁势冲过来。好阴险!”
“冤枉啊冤枉!”范超捶着胸说,“崔将军,你倒想想:第一,我手无寸铁。第二,狭狭一条跳板,仅容单骑,大队人马,怎么冲得过来?第三,我眼睛不曾瞎,我部下的眼睛也不曾瞎,难道看不见壕边严阵以待,自己冲上来送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