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哈萨克斯坦(3 / 9)
待到女子出嫁时,家人会为她戴上一顶高高的尖顶毡帽(名为“沙吾克烈”)。毡帽装饰极尽华丽,帽面用绣有繁复花纹的丝绒或绸缎包裹,以金银饰品或珠宝装饰帽身。在毡帽前沿,缀有条条串珠,新娘妆饰精美的容颜在珠帘下若隐若现,更增添一份神秘的美丽。这份美丽并非仅在新婚当日昙花一现。在新娘婚后一年,日日都需佩戴美丽的“沙吾克烈”,向人昭示自己新嫁娘的身份。婚后一年以上的女子,开始佩戴直垂到腰际的头巾,头巾上绣有各种图案。而年龄较大或生育子女较多的女子,佩戴的头巾不再讲究色彩和图案,有的干脆只戴净面的白色头巾。
◎独具魅力的配色艺术
长期的放牧生涯让哈萨克人民对大自然有着真挚的热爱之情。草原绿,天空蓝,落日红、湖泊白、泥土黑……大自然的每一种颜色都纯粹而又充满勃勃生机。蓝色是哈萨克斯坦人最喜欢的颜色,象征着无拘无束的自由。黄色象征着智慧和学识,绿色象征着青春……他们将大自然的色彩融入衣饰当中,每一种色彩组合都蕴藏着他们心中丰沛的情感。
身着传统服饰的男女
除色彩外,哈萨克传统服饰上所绣的图案也大都取材于大自然,形似于牛羊角、驼峰、马掌、藤蔓、茎叶的图案比比皆是,有着强烈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世界服装史上的瑰宝。
低洼的图兰平原
图兰平原位于中亚大陆深处,是世界十大平原之一。它西侧连通里海,北边毗邻哈萨克丘陵,东面、南面与天山山脉和科佩特山脉分别相接,面积约150万平方千米。广袤的平原上,山丘弅起,盆地低凹,沙漠草原混杂,河流流经之地分布有多处肥沃的绿洲区域。从古至今,这里生活着无数淳朴的中亚人民,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宝藏。
◎沧海桑田的完美注释
早在新生代时期的第三纪(距今约6500万年),图兰平原是一片浩瀚的海洋,属于古代地中海海域。这里处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震频发。随着气候变化及频繁的地壳运动,古地中海海平面不断下降,最终退出了中亚大陆。曾经作为海底的图兰平原显露在蓝天下,陆地动植物逐渐在其上繁衍生息,形成了半荒漠半草场的原野。由于原野地势低洼,大部分海拔不足百米,紧靠里海东岸的卡拉吉耶低地甚至比海平面低了130余米。因此,图兰平原又有了“图兰低地”的称谓。
图兰平原深居内陆地区,气候干旱少雨,大片沙漠之外,分布着部分草原和形貌独特的盐沼。远远望去,平原边缘与天际相接,土黄色的沙漠无边无际。苍莽黄沙中,偏偏又分布着片片青葱草原,为荒凉底色渲染上勃勃生机。
平原上最具特色的要数盐沼了。由于平原曾是海底地带,土壤中留存着大量盐分。这就形成了一种介于沼泽和湖泊之间的地貌:盐沼。雨季,盐沼上方积水,形貌类似普通湖泊,但在其中生长的植物和动物种类与湖泊迥然不同,比较有代表性的要数盐生草和蠕虫。到了旱季,没有积水的覆盖,盐沼所在土地会大块干裂,析出白花花的盐粒,别有一番景致。
图兰平原
◎威名显赫的古国驻地
自古以来,图兰平原就有人类居住。据波斯民族史诗《列王记》的记载,突厥人和伊朗人是这片土地最初的主宰,他们以部落的形式在图兰平原上放牧游居,时不时为争抢水草丰美之地爆发战争。后来,图尔人打败了平原上的游牧部落,统治了整个图兰平原,平原的名称“图兰”正是由此得来。
纵观图兰平原历史,一个又一个声名赫赫的王朝不断崛起:阿契美尼德、帕提亚、萨珊、大宛等都曾把这里纳为辖区,并在绿洲上建立起一系列繁华的都市。哈萨克、乌兹别克、土库曼等不同民族人民在图兰平原安居乐业,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人类文明。
如今的图兰平原上,仍留存着当年的古国遗迹。平原西部有少量石油和天然气,中部阿姆河和锡尔河流经的地方分布着土壤肥沃的绿洲。哈萨克斯坦人民及共同享有这片平原的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人民充分利用这里的天然资源,将现代灌溉农业、工业、畜牧业和纺织业发展得蒸蒸日上。
咸淡共济的巴尔喀什湖
巴尔喀什湖位于哈萨克斯坦东南部,形状狭长如带,好似镶嵌在茫茫草原上的一张弯弓。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巴尔喀什湖曾被称为“夷播海”,周边居民多为草原游牧部落。巴尔喀什湖为东西走向,长度超过600千米,在世界长湖中排名第四。湖面宽窄不一,最宽处可达70千米,最窄处仅不到10千米。最为奇特的是,巴尔喀什湖内并存着两种迥然相异的水质:和内陆湖泊一样的淡水,以及含盐度堪比大海的咸水。
巴尔喀什湖北岸
◎一湖两水:大自然的地质奇观
在哈萨克斯坦东南部地区,自古以来存在着大量冰川。季节交替之际,气候的变化会导致冰川融化。这个过程中,冰川融水与普通山体岩土混合,时常会造成泥石流现象。久而久之,泥石流堵塞河道,慢慢形成堰塞湖。
巴尔喀什湖即一个典型的内陆冰川堰塞湖。它以乌泽纳拉尔湖峡为界,西部湖区宽阔清澈,呈浅蓝色,水深10米左右。东部湖区蔚蓝如海,湖面狭窄,纵深可达25米。单以巴尔喀什湖所处环境及气候而论,中亚腹地干燥少雨,蒸发量旺盛,湖泊多为咸水湖。可巴尔喀什湖偏偏呈现出一湖两水,咸水淡水“互不干涉”的奇特景观。
这种现象的成因,一方面得益于巴尔喀什湖的狭长形状,加上相差很大的湖深,使同处一湖的咸水淡水难以融合交流。另一方面,西部湖区与源自天山的伊犁河水脉相连,注入湖区的水量远远大于湖体蒸发水量,湖水含盐量较少;而东部湖区北岸紧邻哈萨克丘陵,南岸沙漠化日益严重,虽有卡拉塔尔河、阿克苏河、列普萨河注入,但补给的水量无法弥补蒸发造成的水量流失,湖水中盐分比重增大,这就形成了“东咸西淡”的有趣现象。
◎美不胜收:湖天一色的绮丽风光
无风的时候,巴尔喀什湖水平如镜,湛蓝湖水映照着辽阔天空和草原特有的低空云,散发出让人窒息的美丽。每天的落日时分堪称巴尔喀什湖最美的时刻。漫天云层被夕阳染成深浅不一的紫红,映入微微荡漾的水波,在瑰丽雍容外更增添了妩媚灵动。若不小心惊起芦苇丛中的野鸭,鸭群会扑簌簌飞向天空。此情此景,恰恰应和了唐朝诗人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除野鸭外,鸬鹚和鸥鸟也是芦苇丛中的常客。清晨,黑色羽毛的鸬鹚们矗立岸边,不时扎入水中,神气地扬起脖子,将小鱼吞吃入腹。不远处,天鹅挺立着高傲的脖颈,优雅地浮游在湖面上。不远处的陆地草丛内,偶尔会晃过野兔的身影。湖岸近旁,经常有狐狸伏在附近伺机而动,准备捕猎放松警惕的野鸭。游人至此,往往会心一笑,放轻脚步悄然离去,不忍破坏这份和谐静谧。
现代化首都阿斯塔纳
阿斯塔纳城坐落在奔涌不息的伊希姆河畔。从建筑风格来看,阿斯塔纳充满了奇幻色彩:马戏馆如飞碟停驻,中央音乐厅似花苞绽放,金字塔形状的和平宫矗立路旁,外观如同巨型棒棒糖的巴伊杰列克观景塔耸立在城市中央……作为哈萨克斯坦的首都,阿斯塔纳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洋溢着现代化大都市的繁盛气息。不过,和全球大多首都城市不同的是,环绕在阿斯塔纳周边的,不是众星拱月般的经济次发达城市,而是一望无际,面积达上千平方千米的空旷草原。
◎建城史:变身繁华都市的荒芜之地
政府总部全景 ↑返回顶部↑
◎独具魅力的配色艺术
长期的放牧生涯让哈萨克人民对大自然有着真挚的热爱之情。草原绿,天空蓝,落日红、湖泊白、泥土黑……大自然的每一种颜色都纯粹而又充满勃勃生机。蓝色是哈萨克斯坦人最喜欢的颜色,象征着无拘无束的自由。黄色象征着智慧和学识,绿色象征着青春……他们将大自然的色彩融入衣饰当中,每一种色彩组合都蕴藏着他们心中丰沛的情感。
身着传统服饰的男女
除色彩外,哈萨克传统服饰上所绣的图案也大都取材于大自然,形似于牛羊角、驼峰、马掌、藤蔓、茎叶的图案比比皆是,有着强烈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世界服装史上的瑰宝。
低洼的图兰平原
图兰平原位于中亚大陆深处,是世界十大平原之一。它西侧连通里海,北边毗邻哈萨克丘陵,东面、南面与天山山脉和科佩特山脉分别相接,面积约150万平方千米。广袤的平原上,山丘弅起,盆地低凹,沙漠草原混杂,河流流经之地分布有多处肥沃的绿洲区域。从古至今,这里生活着无数淳朴的中亚人民,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宝藏。
◎沧海桑田的完美注释
早在新生代时期的第三纪(距今约6500万年),图兰平原是一片浩瀚的海洋,属于古代地中海海域。这里处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震频发。随着气候变化及频繁的地壳运动,古地中海海平面不断下降,最终退出了中亚大陆。曾经作为海底的图兰平原显露在蓝天下,陆地动植物逐渐在其上繁衍生息,形成了半荒漠半草场的原野。由于原野地势低洼,大部分海拔不足百米,紧靠里海东岸的卡拉吉耶低地甚至比海平面低了130余米。因此,图兰平原又有了“图兰低地”的称谓。
图兰平原深居内陆地区,气候干旱少雨,大片沙漠之外,分布着部分草原和形貌独特的盐沼。远远望去,平原边缘与天际相接,土黄色的沙漠无边无际。苍莽黄沙中,偏偏又分布着片片青葱草原,为荒凉底色渲染上勃勃生机。
平原上最具特色的要数盐沼了。由于平原曾是海底地带,土壤中留存着大量盐分。这就形成了一种介于沼泽和湖泊之间的地貌:盐沼。雨季,盐沼上方积水,形貌类似普通湖泊,但在其中生长的植物和动物种类与湖泊迥然不同,比较有代表性的要数盐生草和蠕虫。到了旱季,没有积水的覆盖,盐沼所在土地会大块干裂,析出白花花的盐粒,别有一番景致。
图兰平原
◎威名显赫的古国驻地
自古以来,图兰平原就有人类居住。据波斯民族史诗《列王记》的记载,突厥人和伊朗人是这片土地最初的主宰,他们以部落的形式在图兰平原上放牧游居,时不时为争抢水草丰美之地爆发战争。后来,图尔人打败了平原上的游牧部落,统治了整个图兰平原,平原的名称“图兰”正是由此得来。
纵观图兰平原历史,一个又一个声名赫赫的王朝不断崛起:阿契美尼德、帕提亚、萨珊、大宛等都曾把这里纳为辖区,并在绿洲上建立起一系列繁华的都市。哈萨克、乌兹别克、土库曼等不同民族人民在图兰平原安居乐业,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人类文明。
如今的图兰平原上,仍留存着当年的古国遗迹。平原西部有少量石油和天然气,中部阿姆河和锡尔河流经的地方分布着土壤肥沃的绿洲。哈萨克斯坦人民及共同享有这片平原的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人民充分利用这里的天然资源,将现代灌溉农业、工业、畜牧业和纺织业发展得蒸蒸日上。
咸淡共济的巴尔喀什湖
巴尔喀什湖位于哈萨克斯坦东南部,形状狭长如带,好似镶嵌在茫茫草原上的一张弯弓。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巴尔喀什湖曾被称为“夷播海”,周边居民多为草原游牧部落。巴尔喀什湖为东西走向,长度超过600千米,在世界长湖中排名第四。湖面宽窄不一,最宽处可达70千米,最窄处仅不到10千米。最为奇特的是,巴尔喀什湖内并存着两种迥然相异的水质:和内陆湖泊一样的淡水,以及含盐度堪比大海的咸水。
巴尔喀什湖北岸
◎一湖两水:大自然的地质奇观
在哈萨克斯坦东南部地区,自古以来存在着大量冰川。季节交替之际,气候的变化会导致冰川融化。这个过程中,冰川融水与普通山体岩土混合,时常会造成泥石流现象。久而久之,泥石流堵塞河道,慢慢形成堰塞湖。
巴尔喀什湖即一个典型的内陆冰川堰塞湖。它以乌泽纳拉尔湖峡为界,西部湖区宽阔清澈,呈浅蓝色,水深10米左右。东部湖区蔚蓝如海,湖面狭窄,纵深可达25米。单以巴尔喀什湖所处环境及气候而论,中亚腹地干燥少雨,蒸发量旺盛,湖泊多为咸水湖。可巴尔喀什湖偏偏呈现出一湖两水,咸水淡水“互不干涉”的奇特景观。
这种现象的成因,一方面得益于巴尔喀什湖的狭长形状,加上相差很大的湖深,使同处一湖的咸水淡水难以融合交流。另一方面,西部湖区与源自天山的伊犁河水脉相连,注入湖区的水量远远大于湖体蒸发水量,湖水含盐量较少;而东部湖区北岸紧邻哈萨克丘陵,南岸沙漠化日益严重,虽有卡拉塔尔河、阿克苏河、列普萨河注入,但补给的水量无法弥补蒸发造成的水量流失,湖水中盐分比重增大,这就形成了“东咸西淡”的有趣现象。
◎美不胜收:湖天一色的绮丽风光
无风的时候,巴尔喀什湖水平如镜,湛蓝湖水映照着辽阔天空和草原特有的低空云,散发出让人窒息的美丽。每天的落日时分堪称巴尔喀什湖最美的时刻。漫天云层被夕阳染成深浅不一的紫红,映入微微荡漾的水波,在瑰丽雍容外更增添了妩媚灵动。若不小心惊起芦苇丛中的野鸭,鸭群会扑簌簌飞向天空。此情此景,恰恰应和了唐朝诗人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除野鸭外,鸬鹚和鸥鸟也是芦苇丛中的常客。清晨,黑色羽毛的鸬鹚们矗立岸边,不时扎入水中,神气地扬起脖子,将小鱼吞吃入腹。不远处,天鹅挺立着高傲的脖颈,优雅地浮游在湖面上。不远处的陆地草丛内,偶尔会晃过野兔的身影。湖岸近旁,经常有狐狸伏在附近伺机而动,准备捕猎放松警惕的野鸭。游人至此,往往会心一笑,放轻脚步悄然离去,不忍破坏这份和谐静谧。
现代化首都阿斯塔纳
阿斯塔纳城坐落在奔涌不息的伊希姆河畔。从建筑风格来看,阿斯塔纳充满了奇幻色彩:马戏馆如飞碟停驻,中央音乐厅似花苞绽放,金字塔形状的和平宫矗立路旁,外观如同巨型棒棒糖的巴伊杰列克观景塔耸立在城市中央……作为哈萨克斯坦的首都,阿斯塔纳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洋溢着现代化大都市的繁盛气息。不过,和全球大多首都城市不同的是,环绕在阿斯塔纳周边的,不是众星拱月般的经济次发达城市,而是一望无际,面积达上千平方千米的空旷草原。
◎建城史:变身繁华都市的荒芜之地
政府总部全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