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哈萨克斯坦(2 / 9)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议会是哈萨克斯坦最高代表机构,行使立法职能,由上院和下院两院组成。
  青铜器时代之后直至公元8世纪,今哈萨克斯坦辖区开始出现游牧民族组成的部落和部落联盟。这一时期出现的“乌孙国”、“大月氏”、“西突厥汗国”等国家,在中国史书上均有记载。公元6世纪,匈奴人建立的西突厥汗国入侵,征服了乌孙国和乌果尔部落,版图囊括了如今哈萨克斯坦的大部分地区。渐渐地,哈萨克本地的塞种人和月氏人与突厥人杂居通婚,突厥语成为主要语言。当时的哈萨克人多采用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以畜牧业为主,少部分牧民开始定居并发展起农业。
  ◎哈萨克汗国
  公元8世纪,日益衰败的突厥汗国被突骑施政权取代。此后,今哈萨克斯坦辖区被多民族国家交替主宰。统治权依次被葛逻禄部落、喀喇汗王朝、奥古兹国、钦察人、卡拉契丹(即中国史书上记载的西辽)等国家掌控。其间,阿拉伯人入侵哈萨克斯坦南部地区,带来了伊斯兰教并广为传播。
  到了公元13世纪,为争夺统治权,哈萨克草原上的多个部落联盟展开激烈内斗。内斗使他们无暇他顾,被雄起蒙古草原的成吉思汗一举征服。后来,成吉思汗之孙拔都在哈萨克草原建立了金帐汗国,统治着大多数哈萨克部落。
  15世纪中期,克烈汗和贾尼别克汗建立了哈萨克汗国,首次将“哈萨克”作为国家名称。经过数年战争,哈萨克汗国的版图不断扩大,统一了哈萨克斯坦,使社会、经济、文化达到空前繁荣状态。
  在哈萨克汗国建国的同一时期,紧邻哈萨克汗国的俄罗斯人和准噶尔部落开始崛起。自18世纪20年代起,他们对哈萨克汗国展开绵延不断的侵扰。在哈萨克人民的奋勇反抗和中国清朝政府的围剿下,准噶尔部落被平定。
  和准噶尔部落正面开战的入侵方式相比,俄罗斯人采用的侵略手段要温和许多。他们在哈萨克汗国领土上修建军事要塞,步步蚕食哈萨克土地,同时利用哈萨克汗国内部分裂的时机,培植亲俄派人员充任汗国要职。对坚决不受胁迫的地区首领,俄罗斯人用强大的火器装备使其屈从。军事进攻加上政治诱迫,到1867年,哈萨克汗国完全被俄国征服,沦为俄国殖民地。
  ◎沙俄统治时期
  在完全吞并哈萨克领土后,俄国用总督统治取代了哈萨克土地上的封汗制度,实行俄国法律并创立警察制度,由俄国政府任命政要部门官员。大批俄罗斯人从本土迁往哈萨克斯坦定居,参与当地建设,陆续建立起采矿、煤炭、石油、黄金等工业部门,开采出的矿产资源源源不断地运往俄国。哈萨克斯坦本土居民除了缴纳繁重的赋税、充任低廉劳工外,还必须无偿为沙俄军队服劳役。
  俄国严苛的殖民统治手段激发了哈萨克人民的强烈不满。从19世纪30年代起,哈萨克各地区不断爆发反抗沙俄政权的人民起义。但是,在沙俄军队和拥护沙俄统治的哈萨克贵族阶级军队的镇压下,这些起义均以惨败告终。
  1917年3月,俄国二月革命爆发。起义的武装力量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此同时,哈萨克各地诞生了名目繁多的革命组织和群众组织。这些组织可分为两类,一类支持布尔什维克与社会主义革命;另一类提倡实行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谋求在俄国统治下的民族自治。
  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哈萨克苏维埃政权占据了优势。1920年,哈萨克斯坦成为隶属于俄罗斯联邦的自治共和国。1925年,在俄罗斯联邦对中亚重新划界后,哈萨克斯坦成为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在1936年退出俄罗斯联邦,以加盟共和国的身份加入苏联。
  ◎独立主权国家进程
  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内战的哈萨克创痕累累,国民经济岌岌可危,百业待兴。丰厚的矿产资源让哈萨克的工业发展蒸蒸日上,农业及畜牧业生产情况也得到显著改善。但是,由于苏联在哈萨克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导致哈萨克出现大规模饥荒,造成一百余万人死亡、几十万人背井离乡的惨痛局面。“二战”期间及战后恢复重建阶段,俄罗斯部分企业及民众迁移到哈萨克,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哈萨克制造业及轻工业的发展。此后,哈萨克经济开始全面复苏,国民文化素质教育得到广泛普及,教育程度不断提高。
  1986年10月,在哈萨克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上,苏共中央任命俄罗斯人科尔宾担任哈萨克共和国党中央第一书记。这一决定引起哈萨克举国上下的强烈不满,爆发了震惊世界的“阿拉木图事件”。1989年,素有铁腕总统之称的努尔苏丹·阿比舍维奇·纳扎尔巴耶夫担任了哈共党中央第一书记。1990年4月,纳扎尔巴耶夫当选为哈国总统。同年10月25日,哈国发表《国家主权宣言》,宣布哈国“在本共和国内拥有至高无上的、独立的和全部的权力”。这一天被定为哈萨克斯坦的国庆日。
  1991年12月26日,随着苏联的解体,改名为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哈萨克斯坦成为真正独立的主权国家。
  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时期的少年先锋队营地活动
  阿拉木图市共和国广场的独立纪念碑
  饮食与传统服饰
  自古以来,衣食丰足都是检验一个民族或国家是否安定的重要标准。比起建筑和风物,饮食和衣饰并不引人注目。不过,普通的衣食当中,往往隐藏着有趣的历史渊源,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来到哈萨克斯坦,游客在品尝日常美食和欣赏传统服饰的同时,会体味到浓浓的草原风情,感受到哈萨克斯坦人民的智慧和热情。
  ◎草原特色的饮食文化
  哈萨克斯坦毗邻中国新疆,饮食习惯和新疆颇有类似之处,喜食肉类,少进蔬菜,奶产品十分丰富。哈萨克斯坦人大都来自草原民族,生性热情好客,对于远方来客,无论交情深浅,总是极尽所能地热情招待。
  羊肉是哈萨克宴席上必不可少的主菜之一。宴客时,主人往往会将羊头摆在筵席的首要位置,表示自己对客人的重视。开宴时,若客人将自己盘中的羊肉奉请给女主人,会大大增添席上的欢乐气氛。原来,在哈萨克斯坦人的习俗中,这样的行为代表了客人对主人的尊重。在席上,除了奶皮子、奶疙瘩、奶茶等各种奶制品外,还会见到一种特殊的食品——金特。金特的做法很考究,用鲜嫩的幼年牲畜肉拌以奶油为馅,裹入滑润筋道的马肠内,再以高汤烹煮。出锅后的金特外表油亮润泽,奶香肉香四溢,一口咬下,别有一番鲜美滋味。如果运气好的话,在哈萨克部分地区,还会享受到“全马宴”的礼遇。不过,纤维粗糙、略带腥味的口感,使初尝马肉的人往往难以接受。
  牧羊人和他的牧羊犬
  哈萨克人对蔬菜的加工很简单。菜品以黄瓜、茄子、西葫芦、洋葱头、卷心菜为主,烹调时放入大量胡椒和番茄酱,口味厚重,咸、酸、辣、甜俱全。品尝完肉类和蔬菜,好客的主人会为每位客人端上一碗“纳仁”。热腾腾的瓷碗内,新鲜羊肉粒铺在香滑的手擀面条之上,汤头醇厚,味道鲜美,是哈萨克人待客的佳品。
  哈萨克的面食颇具特色。除熟知的馕饼之外,一道名为“萨姆沙”的面点也十分美味。面饼通常为三角形状,外皮金黄酥脆,馅由肉末洋葱制成,有时还会加入豌豆、马铃薯调味,一口咬下,齿颊留香,让吃客们百尝不厌。
  ◎颇具差异的男女服饰
  古代的哈萨克人过着四处流浪的游牧生活,所穿服饰大都“就地取材”,用牲畜皮毛制成。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男女分工不同,所穿的服饰差别也很大。男子服饰宽大朴素,便于骑马放牧,颜色多为蓝、金、白三色搭配,在一望无际的碧绿草原上分外醒目。男子服饰虽然简朴,配饰却分外抢眼。几乎每位草原男儿都扎有一条华丽亮眼的腰带。烈日下,腰带上镶嵌的各色宝石熠熠生辉。在它的映衬下,原本式样简单的大裆裤、毛坎肩顿时变得华贵起来。
  哈萨克女子服饰以长裙为主,但样式、颜色、图案、配饰千差万别,花样百出。单看女式帽子一例,样式之多就已让人目不暇接。未出嫁的姑娘们可选择的帽子很多。最简单的帽子是一种名叫“特特尔”的四方头巾,正中央绣有花卉图案,四角折成层层皱褶。头巾被少女的巧手扎于乌黑秀发间,格外俏皮可爱。“塔克亚”的样式最为复杂。这种帽子呈斗形,用绣着鲜艳颜色花朵的彩色绸缎作为帽面,缀有各色珠子。走动时,珠子及插在帽顶的猫头鹰羽毛轻轻颤动,更显得哈萨克少女步态婀娜,摇曳多姿。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