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之学霸人生 第64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安慰剂的功效……应该没有这么明显吧?
  李杏芳的病情,竟然有了明显改善!
  这可是一个癌症晚期的病人!恶性肿瘤细胞已经从她的肺部转移到了颈部淋巴结和肝脏,错过了手术根治的最佳时机,而且因为对化疗反应过重,以及经济条件的限制,她只做过两次化疗,之后就只能选择保守的药物治疗——效果还相当有限。
  这是一个典型的晚期病人,除了靠化放疗稍微延缓病程进度以外,现代医学已经几乎做不了什么了。
  而且,这个病人的病情恶化速度非常快,她是两个月前入院的,入院前,在当地接受过一次化疗,来到这边后又做了一次,病人的身体就明显承受不住了,王医生劝过患者家属,她这个情况倒不如回家接受保守治疗,或许反而能活得稍微久一点。
  谁能想到,在施用新药一个月后,她的各项癌症指标都得到明显改善,其中甲胎蛋白浓度降低最明显,癌胚抗原和糖抗原125也比上个月有所降低。
  李杏芳的丈夫,那个沉默的高大汉子,胆战心惊打量着医生的脸色:“王医生,是不是结果不太好?你跟俺说,俺撑得住。”
  王医生的神色变换几次,有一种想呐喊尖叫的冲动,又强制自己压了下来,很保守的对病人家属说:“现在还不确定,需要做进一步的检查。”
  这些血项指标只能作为辅助诊断,真正判断病情好转与否,还需要拍片,甚至进一步的穿刺检查。
  但是等病人家属离开以后,她终于按耐不住自己的情绪,一个箭步冲到自己曾经的代教老师跟前:“张老师,您帮我看看这个病人的指标,这变化也太大了吧!”
  张医生是科室里的老资格,性子慢悠悠的,先是叫小王稳着点,不要冒冒失失的,反而容易叫病人紧张,然后才拿起最新的血检结果开始看起来。
  “这个数据还可以嘛,哪里不对劲了?”他奇怪的问。
  王医生这才想起什么,赶快把前几个月的血检结果一起翻给老师看。
  张医生也是一愣,首先确认了名字,又反反复复看了几遍,然后忽然想起来:“你这个病人,是参加新药临床实验的那个?”
  王医生点点头:“对,就是她,上个月才开始用药,没想到见效会这么快。”
  边上一个医生听到两人的对话,也好奇的伸过头:“那个新药怎么啦?是不是出什么问题了?我就说嘛,小药厂还是不靠谱,万一出点问题,那可就是大事了。”
  谁知另两人却并没有附和他的话。
  张医生敲了敲病历资料,对小王说:“这事儿我也拿不准,你还是赶紧跟主任汇报一下,看是不是还要多开几个检查。”
  王医生点点头,赶紧往主任办公室去了。
  那个医生听的迷迷糊糊的:“怎么啦?到底是不是出事儿了?”
  张医生抓抓脑袋:“我看着像好事……要万一呢……”
  他说得含糊,手下却突然快速忙起来,开始筛选自己手里的病人病例。
  二期临床实验并不是同时大批次展开的,尤其像抗癌药,风险大,涉及的医学伦理问题又比较敏感,只有找到条件合适的病人,经过医院批准,病人,病人家属,主治医生以及科室主任的同意,才能申请到新药,纳入实验人群。
  据他所知,蕤复康这次的实验名额还没有报满——一方面是药厂名气小,医生和病人都有顾虑,另一方面是因为对方的要求也很细致,不是随随便便一个肿瘤患者就能加入实验的。
  刚开始还有想用良性肿瘤患者蹭补助的医生,笑话那个药厂小气,说照他们这么筛选下去,可能一辈子都凑不到要求的实验人数。
  谁想到,效果竟然这么明显呢?
  像京城这种大医院,哪个肿瘤医生手底下没有几个绝望的晚期患者,在静静等死呢。
  人老成精的张医生还在研究病例的时候,科室主任带着王医生走了进来,拍拍手对科室里的医生说:“你们都整理一下手头上的病例,看看跟蕤复康的要求对不对得上,要是对得上的尽快报到我这里来,动作慢了可别怪我没提前通知。”
  然后科室主任又跟着王医生,去病房看那个参与实验的病人了。
  旁边那个医生从科室主任嘴里听出一点别样的味道,伸过头悄悄问张医生:“到底怎么了?你先给我一句准话,等下请你吃饭。”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