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敬翔没有说话,他在认真地思考朱温对于国家命运的这个另类解读。也许他说得不错,用读书人的话来说,盛世大唐走到今日,朝廷如此破败,那是因为天子居深宫而不知天下事,大臣居高位而不晓苍生疾苦。
  这样的天子和大臣,确实连屁都不如。
  朱温看了看四周,突然靠近敬翔,把嘴凑到他耳边,轻声道:“先生觉得,我比当今天子如何?”
  敬翔的脸顿时变得一片煞白。他做梦也没想到,朱温竟然会对他说出这样的话。
  虽然他也看不起迂腐的读书人,但忠孝是他们毕生坚守的基本道德准则。在他看来,朱温说出这样的话来,简直是大逆不道。
  “哈哈哈,”朱温看着敬翔的表情,大笑起来。“这是你我二人私语,不足为外人道也!”
  从那一刻起,敬翔知道,朱温心里原来已有代唐之心。但他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应对朱温的这番话。
  一支快船恰到好处的疾驰而至,化解了敬翔的尴尬。一个士兵从船上钻出来,看见朱温,拜倒在船头,大声道:“启禀主公!葛将军率军在老鸦堤大破贼军,斩首一万级,俘虏燕军将佐一百多人!贼首刘仁恭率残兵北逃,我军已乘胜包围沧州!”
  “哈哈哈!”朱温与敬翔几乎同时朗声大笑起来。朱温的眼睛里飞扬着不可抑制的神采,他一手挽住敬翔的手,大声道:“先生可与我同去,观我军如何攻夺沧州!”
  但眉飞色舞的朱温没有想到,沧州之战竟然变成了一场漫长的围攻。
  守沧州城的是刘仁恭的儿子刘守文。刘守文知道沧州再丢,幽州以南再无屏障,到时候必然家破人亡。抱定死守念头的刘守文把沧州城变成了一座大堡垒。气势如虹的汴军在沧州城下碰了钉子。
  朱温并不着急,对汴州人感激涕零的罗绍威正在源源不断地把粮草运到沧州城下,就算再打一年,他的兵马也不愁吃喝。
  这场围城战从夏天打到一直深秋,沧州城中能吃的东西都吃完了,甚至不能吃的也被守军拿来充饥,但刘守文和他的将士们仍在苦苦坚守。
  朱温坐不住了,他不愿意把自己的兵力和精力无限制地丢进这个无底洞。在朱温的命令下,汴军使者入城劝降,时间不长,使者回来了,还带回刘守文的一封短信。
  刘守文在信中写道:“我知道您素来以仁义征服天下。现在您劝我投降,但我遇到了个难题:我和刘仁恭是父子关系,如果当儿子的背叛了父亲而投靠你,你将如何任用这个不忠不孝的儿子呢?”
  刘守文的这个问题让朱温目瞪口呆,他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答案。既然这个问题无解,看来短时间想要攻克沧州也无解。
  不久,传来河东军围攻洺州的消息,朱温终于决定收兵。沧州城外的汴军营寨里到处都冒起了浓烟,那是汴州军队在烧毁多余的粮草。回家心切的汴军将士显然不想让自己的撤军之路变成一场漫长的搬运。
  就在这时,刘守文的信又来了。言辞一如既往的简洁明了但却直指要害:“沧州城中的军民,已好几个月没东西吃了,你与其把粮草烧成灰,不如发点慈悲,把剩余的粮草用来救济一下沧州城中的老百姓。”
  朱温看了信哈哈大笑,他打了半辈子的仗,还没遇到过这么有意思的对手。汴军众将看来这封信都勃然大怒,刘守文这小子占便宜还卖乖,看到朱温要撤军,竟然还要来讨粮草!这样的奇事简直闻所未闻!
  朱温笑吟吟地看着怒火冲天的各位将领。这一刻,他一定想起了很多年前在陈州的一幕。正因为他及时挽救了陈州军民于水火,至今那里的人们都对他感激涕零,当活菩萨顶礼膜拜。
  老百姓就是如此淳朴而善良,在这个兵荒马乱的乱世,哪怕你为他们做了一点好事,他们都会永远记得。
  朱温轻轻把那封信叠好,然后小心地放进自己怀里。所有人都听见他用不容置疑语气说道:“最大的几座粮仓别烧,留给沧州的老百姓!”
  一直默默站在旁边的敬翔抬起了头,他的眼里闪动着泪花。那一刻,他真切地觉得,也许朱温确实比那些深宫中的皇帝和王公贵族们更有资格为正在乱世中挣扎的黎民百姓来治理这个早已奄奄一息的天下。
  5.又一次豪赌
  汴州军撤围之后,沧州老百姓就像过年一样,他们冲向敌人留给他们的粮仓,争抢着能让他们活下去的粮食。
  这一次,沧州老百姓不仅一点也不痛恨围攻了他们几个月的朱温,反而把他视为救命大恩人。在朱温的部下和他的对手看来,这几乎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
  其实,在很多时候,朱温对待百姓都显示了他仁慈而务实的一面。
  对待他的对手,朱温一向是赶尽杀绝,毫不手软,但对老百姓,他从来没有像李罕之、秦宗权之流那样,对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大开杀戒。
  从小的草根经历,让他对普通老百姓有一种天然的亲切,他的梦想是征服天下,而不是毁灭这个天下。
  由于朱温在他的晚年令人印象深刻的荒淫,人们往往想当然地认为他是个一无是处的残暴统治者。人们总在不自觉地给历史人物戴上京剧式的脸谱,非黑即白。但品读历史的细节,我们会发现,在朱温的性格中,并不都是杀戮和暴戾,而同样是一个有情有义,有人性,有抱负的一个人。至少他曾经是这样一个人。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