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93)(3 / 4)
萧彧倒是有些面热,回到桌边端着酸梅汤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喝了一口。
裴凛之喝完酸梅汤,问:北边就没人过来吗?
也有,很少,一鸣社连辩论赛都开不起来。刚打完仗,很多人都在观望中。不过王启的族人倒是过来了不少,这两日应当会送族中子弟来给我考校。世家子弟想必能有不少才俊吧,到时候分派到各县乡去锻炼。萧彧说。
裴凛之意外道:那些世家子弟都没吃过苦,只怕没法适应。
萧彧不以为然:就是没吃过苦,不知民生疾苦,所以才要派到基层去锻炼,不然全都是一群空谈家。环境都是人去适应的,若是觉得环境不好,就去改造,这才是人最大的能动性。
裴凛之注意到萧彧的衣服后背颜色略有些深,问:你衣服是不是汗湿了?
萧彧说:嗯,天气太热了,易出汗。
裴凛之有些心疼他:太热的话,就应该叫人给你打扇。府中看来人手不够,要么选一批侍女吧。
萧彧诧异地看着裴凛之,这话他从前可是从来不提的:你确定要选?
裴凛之反问:你不想选?番禺虽然只是行宫,但也应该遵照宫中的规制来。
我认为不必了,我没想蓄养三宫六院。清洗洒扫的人已经有了,帮忙打下手的也够了,就不必铺张浪费了。待以后事务多得忙不过来了,再雇请一些人来。萧彧说。
萧彧并不打算征选宫女,自己又没打算蓄养后宫,选那么多良家女子放在宫中白白耽误人青春么。
裴凛之说:既这样,那便从白沙村中再挑选一些孩子过来吧,都是知根知底的,也无家无室,去哪儿都行,还都上过学,练过武,比找外人更令人放心一些。
萧彧一想也是:这样挺好,那给关山写个信,让他从家中去挑选一些过来。
吉海和鱼儿听到此处,眼睛一亮,太好了,又能见到那些小伙伴了。
第二日,王启果然带了一群族中子弟来面圣,顺便汇报一下活字印刷术的进度。
前段时间因为突发战争,原本早就该完工的活字字模也被迫中止。好在雕工和陶工没在战乱中折损,王启心系此事,不等城中恢复正常,就催促雕工和陶工们开工了。
王启将一本用麻绳装订的书册呈上来:陛下,此乃活字印刷术印出的第一本书,请陛下过目。
这么快就出来了?王大人费心了。萧彧非常意外,从他开始做活字印刷到现在也不到两个月,中间还经历了一场战争,看样子王启对活字印刷是真的上心。
王启躬身说:此乃造福天下读书人之事,臣理应费心一些。
好,好,太好了!萧彧看着书本的成品,内心感慨万千,都说科举制是打通上下阶层流通的渠道,事实上,直到宋朝活字印刷发明之后,这个渠道才算真正打开,因为之前底层百姓根本负担不起高昂的学习成本。
现在有了活字印刷,那么旧时王谢堂前燕,就真的可以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第111章 向阳
萧彧问:广州学塾建造进度如何?共有多少学子, 需多少夫子,多少课本?
起奏陛下,广州府共建学塾一百七十二所, 大多已经建成。目前已有五千六百四十七名学子报名,初略估计需夫子三百人左右。课本数量待八月报名截止期后才能确定。王启说。
萧彧又问:到九月开学,尚有三个月时间, 交州能否完成学塾统计与修建?
王启略一迟疑:问题应当也不大。只是头一批学子数量恐不会多。
萧彧说:如此也可, 便劳烦王大人去安排了。
臣遵旨!
萧彧看着站在王启身后的一排王家子弟,说:这些都是爱卿族中才俊? ↑返回顶部↑
裴凛之喝完酸梅汤,问:北边就没人过来吗?
也有,很少,一鸣社连辩论赛都开不起来。刚打完仗,很多人都在观望中。不过王启的族人倒是过来了不少,这两日应当会送族中子弟来给我考校。世家子弟想必能有不少才俊吧,到时候分派到各县乡去锻炼。萧彧说。
裴凛之意外道:那些世家子弟都没吃过苦,只怕没法适应。
萧彧不以为然:就是没吃过苦,不知民生疾苦,所以才要派到基层去锻炼,不然全都是一群空谈家。环境都是人去适应的,若是觉得环境不好,就去改造,这才是人最大的能动性。
裴凛之注意到萧彧的衣服后背颜色略有些深,问:你衣服是不是汗湿了?
萧彧说:嗯,天气太热了,易出汗。
裴凛之有些心疼他:太热的话,就应该叫人给你打扇。府中看来人手不够,要么选一批侍女吧。
萧彧诧异地看着裴凛之,这话他从前可是从来不提的:你确定要选?
裴凛之反问:你不想选?番禺虽然只是行宫,但也应该遵照宫中的规制来。
我认为不必了,我没想蓄养三宫六院。清洗洒扫的人已经有了,帮忙打下手的也够了,就不必铺张浪费了。待以后事务多得忙不过来了,再雇请一些人来。萧彧说。
萧彧并不打算征选宫女,自己又没打算蓄养后宫,选那么多良家女子放在宫中白白耽误人青春么。
裴凛之说:既这样,那便从白沙村中再挑选一些孩子过来吧,都是知根知底的,也无家无室,去哪儿都行,还都上过学,练过武,比找外人更令人放心一些。
萧彧一想也是:这样挺好,那给关山写个信,让他从家中去挑选一些过来。
吉海和鱼儿听到此处,眼睛一亮,太好了,又能见到那些小伙伴了。
第二日,王启果然带了一群族中子弟来面圣,顺便汇报一下活字印刷术的进度。
前段时间因为突发战争,原本早就该完工的活字字模也被迫中止。好在雕工和陶工没在战乱中折损,王启心系此事,不等城中恢复正常,就催促雕工和陶工们开工了。
王启将一本用麻绳装订的书册呈上来:陛下,此乃活字印刷术印出的第一本书,请陛下过目。
这么快就出来了?王大人费心了。萧彧非常意外,从他开始做活字印刷到现在也不到两个月,中间还经历了一场战争,看样子王启对活字印刷是真的上心。
王启躬身说:此乃造福天下读书人之事,臣理应费心一些。
好,好,太好了!萧彧看着书本的成品,内心感慨万千,都说科举制是打通上下阶层流通的渠道,事实上,直到宋朝活字印刷发明之后,这个渠道才算真正打开,因为之前底层百姓根本负担不起高昂的学习成本。
现在有了活字印刷,那么旧时王谢堂前燕,就真的可以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第111章 向阳
萧彧问:广州学塾建造进度如何?共有多少学子, 需多少夫子,多少课本?
起奏陛下,广州府共建学塾一百七十二所, 大多已经建成。目前已有五千六百四十七名学子报名,初略估计需夫子三百人左右。课本数量待八月报名截止期后才能确定。王启说。
萧彧又问:到九月开学,尚有三个月时间, 交州能否完成学塾统计与修建?
王启略一迟疑:问题应当也不大。只是头一批学子数量恐不会多。
萧彧说:如此也可, 便劳烦王大人去安排了。
臣遵旨!
萧彧看着站在王启身后的一排王家子弟,说:这些都是爱卿族中才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