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3【黄淮水患】(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张国维说道:“黄河故道和泛道,当地百姓都得迁徙。如今,山东、河南人口不多,正好是迁徙的好时候。若是继续拖下去,再过十年二十年,需要迁徙的人口就更多。”
  赵瀚点头说:“确实如此。”
  张国维继续说:“若用此法,当调动民夫至少三十万人,耗费白银至少百万两。这还是不给民夫发工钱,若要发工钱,耗费的银子还得增加。实在是积弊太深,要做的工程太多。还有,等黄河改道之后,就可调动人力,疏浚淮河的河道。淮河下游淤积泥沙,已经无法通行大船。若能疏浚淮河,淮河的入海口,亦能兴建港口和城市,沿岸州县也必定商业兴旺。”
  赵瀚叹息道:“银子倒是有,三十万民夫却不好组织,而且银子买粮也不好买。”
  张国维不再言语,他等着赵瀚做出选择。
  赵瀚把阁部官员都叫来,一番商议之后,终于下达政令:
  第一,选定各处工程地点,选定需要筑堤和疏通的故道、泛道。这就得一两年时间。
  第二,需要筑堤和疏通的地方,不再往那些区域移民。
  第三,利用农闲季节,调动当地百姓,分段进行疏通。这个环节,暂定耗时十年完成。
  第四,十年之后,彻底完善山东、河南的工程。这个环节,暂定耗时三年。
  第五,迫使黄河改道!
  也就是说,整个黄河治理计划,预计工程期限为十五年。实在不行,延期到二十年。
  这是赵瀚起事以来,规模最大的政府工程。
  等事情做完,估计张国维都快死了,或者是干到一半就死了。
  赵瀚对张国维说:“张爱卿,你这下半辈子,都得耗在治理黄河上面。”
  张国维起身走到大堂中央,跪地叩首道:“若能把黄河治理完善,臣便是死在河堤上也值了!”
  赵瀚没有让他站起,也不训斥他动辄下跪,而是说道:“治河期间,赐尚方宝剑,所到之处如朕亲临,地方官员必须全力配合。”
  “谢陛下!”张国维更有信心了。
  这是赵瀚第一次赐下尚方宝剑,主要是害怕地方官不听话,因为必然扰乱当地的民生经济。
  赵瀚又说:“张爱卿,你依旧是工部右侍郎,挂河道总督衔,秩比尚书。哪天把黄河治好,就哪天直入内阁。说句不中听的,就算死在河堤上,朕也会追封你为阁臣!”
  “谢陛下恩典!”张国维激动道。
  各部大臣闻言,对张国维又是羡慕,又是感到钦佩和惋惜。因为这人不用干别的事情了,余生就等着劳碌奔波吧,而且极有可能死在任上。
  赵瀚说道:“起来,今后别跪。”
  “遵旨!”张国维笑着站起。
  赵瀚告诫:“治理黄河期间,多多培养治河能臣。”
  啥意思?
  多培养几个能做事的,就算张国维中途死了,也能立即挑选官员补上。
  不治不行,迟早出事,而且影响水运交通。
  几十年前,淮河水深6—13米,而今只有3—8米。历史上,至康熙十五年,淮河水深仅剩1—3米,别说大型商船,渔船都有可能搁浅。
  康熙为啥疯狂治理河道?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