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节 阳光与阴暗的转换(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只有等到某个干净的人出现在他面前,激发他曾经“干净”的记忆。
  内心的“脏”与“干净”才会形成激烈冲突,导致强迫。
  再把“脏”的东西引申为“死亡”。
  比如,某个人想要战胜一个强大的,危胁自己生命的对手或者疾病。
  如果再像面对脏水那样,选择逃避。那么大家应该能够得出一个结论——他染上了“死亡”。——这就是抑郁症的来源。
  也和前面所说的“无所谓”状态一脉相承。
  所以,抑郁患者特别害怕听到自己所爱的人所说的消极话语,那会直接导致他的抑郁,就是缘于此因。
  因为,在他所爱的人身上,能够折射出他内心深处“爱欲”与“死亡”本能之间的逃避机制。
  这就是比前述更深层更全面的“强迫”、“抑郁”形成机制。
  明白了这点,我相信大多数读者甚至心理医生会一目了然地知道了治愈“抑郁”与“强迫”的答案。
  那就是——鼓励患者勇敢面对阴暗面。只有这样才是唯一彻底的治愈之路。
  如果这样想,我会感到很合理且有力,不言而喻的。
  但是,我仍然会持保留态度。
  也许有人会质疑:已经非常明了的事情了,难道还会有错?实在不敢相信!
  我想说的是“深层心理分析”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安慰和治疗。
  严谨到近乎苛刻。
  而且我也相信,只有这样无懈可击的苛刻,才能从根本上、质上,真正令患者发生根本性的治愈,而无存在复发的可能性。
  那么这种苛刻到底是什么呢?
  那就是:患者的这种逃避机制接近生理性。
  只有从心理到接近生理性的转变和解构,才是质上的改变。
  那么这种生理就是——患者曾经应有过晕厥的经历。
  这也是我所做的一次大胆推测。
  他面对脏水选择逃避,不应完全是他的主观意志,而是一种生理上的晕厥,使得他失去了正视“脏水”的能力。
  如果仅是主观意志,那么他的心理健康永远只能依靠别人的教诲。
  也这有这样,才能从生理意义上解释患者有时莫名出现的头痛和头晕。
  至此,大家应该明白:似乎早已阐明的“退行满足”,为何还能分析到现在。
  原来要从心理分析到生理,不能不说是一件难度很大的工作。
  至于要继续讨论“晕厥经历”的问题,只能等到把所有理论分析全部转化为患者的真实生活经历,让他完全回归正常生活,才能进行。
  现在要讨论的,是另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也许是大多数患者最后存在的巨大疑虑甚至缺陷。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