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 急救手术(七)(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没有时间了,我们要让患者健康的走下手术台,执行吧!”李涛打断了陈主任地话,转过头,看向器械师,“纱布!”
  “是!”器械师连忙拿起块纱布递到李涛的手上。
  李涛接过纱布后,用纱布将肾脏创面上的血液以及创口内的血液清理干净,肾脏上的挫裂伤完完整整地展现在众人面前。
  陈副主任跟马副主任和泌尿科的李副主任医生,三人不由得同时到吸了一口凉气,刚才他们三人还主见患者肾脏上的挫伤应该不会太大,现在等李涛将创面清理干净后,一道3厘米的挫裂伤展现在他们眼前。
  “真是不可思议,肾上的挫伤竟然这么大!”陈副主任说道。
  “是啊,多亏了李主任用小儿腔静脉钳阻断肾蒂止血,很难想像他是怎么在血液中找到肾静动脉血管的。”泌尿科的李副主任感叹道。
  泌尿外科的医生和肾脏打交道最多了,但是在那个情况下,李副主任有没有办法想象李涛是怎么能判断出肾静动脉血管位置的,这实在是神乎其技啊!
  李涛听到两位主任的话并没有言语,他依旧清理着肾脏上的创口,因为李涛没办法告诉他们自己是怎么做到的,这是一个危险的方法,也是最有效最快捷的方法,其实这是李涛对血管结构地深刻理解,以及凭手感触摸和自己体内的异能,然后再凭自己对人体结构的深刻了解,从而判断出藏在血液中的肾静动脉血管,进行阻断肾蒂来达到预想的止血效果。
  而且这是非常规的治疗方案,在手术中很少会被采纳的,因为使用非常规治疗方案救治患者,如果导致患者死亡的话,医疗责任是逃脱不了干系的。
  不管怎么说,血已经止住了,眼前的问题也已经解决了!接下来就是对患者的肾脏,进行修复手术。
  “刀。”李涛伸出手向器械师喊道。
  “是!”器械师迅组装好刀片,将手术刀递到李涛的手上。
  李涛接过手术刀在大网膜上割取一块组织,准备对患者受损的肾脏进行挫裂伤缝合,患者的肾脏属于多性裂伤,在缝合大的裂伤后用带蒂大网膜包裹肾脏。
  李涛将割取下来的大网膜交给器械师进行盐水冲洗,李涛向器械师取过缝合针和可吸收线,抬头看到对面的陈主任已经开始录离患者腿部的肌肉组织,虽然才是刚刚开始,但是李涛仍然可以看出陈主任有些太过于小心,导致患者腿部肌肉录离的很慢。
  李涛觉得可能是自己刚才说的那番话的缘故,才导致陈副主任太过于小心翼翼,生怕再出现了差错导致患者无法挽救。其实患者腿部的异物不同时进行录离手术,等自己缝合完肾脏再去处理也是可以的,但是李涛却不想这么做,虽然延长手术时间不会导致患者死亡,但是现在患者的体征非常不稳定,而且这次手术的损伤对于患者来说,伤害的程度也是特别大的。
  如果延长手术时间,势必要延长麻醉时间,以患者现在的体征来说,过长时间的麻醉未必不会对他的神经系统造成损伤。
  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如果神经系统受损的话,对于他以后的生活来说,是个非常严峻的问题,而且以后伴随着他身体细胞的老化,麻醉造成的神经损伤会更加的明显。所以这才是促使李涛决定同时进行修复的原因。
  对于一个医生来说,躺在你面前手术台上的患者,你不仅仅要挽救他的生命,还要尽可能的减少手术和药物带给他的伤害。就比如说医生在手术台上成功抢救了一个患者,但是因为在手术中患者的心脏连续骤停,而且每次抢救所消耗的时间越来越长,在这样的手术压抑的气氛下,医生们很难把握药物和时间。
  如果最后医生们成功挽救了这名患者的生命,但是却在康复期间现患者脑死亡,这对于患者的家属和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个悲剧!
  对于现在的社会和人道主义来说,现在并不提倡安乐死,这样的情况对于家属来说,无疑是一个最大的打击。没有希望的康复,无休止的消耗,总会让人面临一个难以抉择的打击,很多癌症晚期患者,在无休非的化疗痛苦中失去生存下来的勇气,就是这个原因。
  生存,希望与信念!
  其实陈主任和马主任与李涛地手术方法相差不大,都是巨大异物取出术,但是二者*作上却不可同日而语。
  李涛之前移取的异物是在患者的腹腔内,而且长度要比陈主任做地要大的多,在各种处理上需要更加谨慎。
  而陈主任移取的却在患者大腿部位,而且相比来说异物也比较短移取的时候考虑相对少一些。
  李涛看到陈主任正在录离患者腿部两次贯通伤附近的肌肉组织后,李涛便低下头开始忙碌起自己的工作。患者肾脏上的多性挫裂伤,需要自己好好的修复一下,患者肾脏上的多性挫裂伤虽然修复起来有些困难,但是对于李涛来说,不过是多消耗一点时间而已。
  李涛抬头看了一眼,正在紧盯着患者的肾脏和自己的泌尿外科李副主任和腹腔科的刘达主任,看来这台手术在不知不觉中,自己已经成为了真正的主角。
  “既然这样,那就让你们看看我真正的外科实力吧!”李涛心中暗忖道。
  “持针器!”李涛伸出手向器械师喊道。
  “是!”器械连忙将早已准备好的持针器迅递到李涛的手中。
  李涛迅在患者肾皮质上穿了一针,然后伸出手继续向器械师喊道:“锁子!”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