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节(2 / 4)
高渐离听了摇头一笑说道:“太子殿下能亲身至此,就是我二人好友。”
“好,今日此院中,只有好慕侠义之道的公孙策,没有魏国太子公孙策。”
公孙策说着,与高渐离一同入座,白袍剑婢与南宫宿卫尽数撤出,最后偏殿院门被刘云关上。
“其实对与太子殿下,我辈之人也是多有敬仰。非是敬仰殿下之勇之功业,而是敬仰殿下之孝义。”
郭解拿起一坛酒拍开泥封,嗅了嗅,闭目之间,神色满是陶醉,随后余下两坛酒被拍开,三人一人一坛。
“这里没有身为太子的公孙策,只有与豪侠郭解论侠义的公孙策。”公孙策再次说道,他说完,郭解与高渐离齐声发笑。
郭解笑完,摇头苦笑说道:“太子就是太子,这是改变不了的事实。至于殿下所谓的侠,说到底还是我们那个时代,一群不甘心命运的平民奋起抗争的行为。”
高渐离点头接着说道:“所谓的侠,就是为不平事而仗义。如墨家一样,只求世间清宁。至于墨家追求建立大同世界,我们自认没那个实力和资格。只能用自己的性命,维持生活中的道义。让奸邪之人收敛,让弱者能有尊严的活着。”
公孙策听了,沉默下来,对于高渐离他认识的不多。但对于郭解的资料,他进行过分析和总结。
知道郭解是个不甘心命运的人,是个成功的失败者,因为他的成功遭到了汉武帝的忌讳,被诛族处死。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与郭解是同一时代的人,曾发出感叹说:“我眼中的郭解,体形相貌比不上普通人;言辞间,更是比不上普通士子的口才。然而就连天下间无德无才的人,不管有没有见过郭解,都因郭解的名望而倾慕郭解,想要行侠仗义的人,出道前都以郭解为榜样。”
司马迁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长得帅就有前途的时代。然而郭解以下下之姿貌,摆脱时代的约束,不能不说是一件让人称道的事情。然而因为名声太大,被汉武帝处死,在司马迁看来,实在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
郭解长得短小精悍,貌不惊人,性格沉静,勇悍,不喝酒。年青时心狠手辣,恣意杀人。他肯舍命替人报仇,还干些藏命作奸剽攻、铸钱掘冢的事情。
后来,郭解一改前行,对人以德报怨,厚施薄望。救人之命不恃其功。因此,他在当地声望很高。
郭解曾有一个外甥,在与人喝酒时,仗势欺人,强行灌酒,被对方一怒之下杀死。
郭解的姐姐把他的外甥陈尸街头,想借此羞辱郭解,企图让郭解替她儿子报仇。
后来,凶手自归,将实情告诉了郭解。郭解不仅没有加罪于他,还说,是他这边的人作得不对,把他放走了。
随后,他又埋葬了外甥。郭解如此公正,深得大家敬重,越发依附于他了。
郭解有一次出门,见有个人姿势不端地坐在路旁,很不礼貌地用斜眼看着他。郭解的追随者看见了很生气,想杀了那个人。
他制止了追随者,感叹说:“在家乡得不到尊重,是我的修行不够呀。”
暗地里,他叮嘱本地小吏说:“这个人我很看重,到征发徭役的时候放过他。”
徭役一月要征发好几次,专门建设公用设施。那人见都没有人找他,觉得很觉奇怪,一问,才知是郭解替他解脱徭役。于是他袒胸露腹地前去谢罪。
而郭解的这个举动,得到守卫少年们的倾慕,纷纷投效。
雒阳邑有互相结仇的人。邑中贤豪多次从中调解,始终不听。郭解听说后,夜见仇家。仇家听了他的劝解。
郭解说:“我听说雒阳诸公在这里调解您都不听,幸而现在您听了我的话,但是在您的地方,恐怕有点不合适。我还是离开这里的好。我走后,您再听从他们的话和解吧。”
于是他连夜悄悄地离开了雒阳邑,避免了本地贤明豪强的尴尬。
郭解处世恭俭,在本县从不乘车,到邻郡为人办事情,也是能办则出,不能为则不为,从不为难人家。
因此,朝廷诸公争相征辟他为幕僚,亡命者多归附郭解,而县里少年及旁近县贤豪,也经常把大车送到郭解家,以备投奔郭解的人来使用。
元朔二年,汉武帝的一纸诏令,名满天下的大侠郭解被迫亡命天涯,他逃亡的最终目的地,是北地重镇太原。
原因是为了充实京师,汉武帝下令各郡国资财超过三百万的富户迁往茂陵居住,郭解家里贫穷没有达到这个标准,但负责此事的杨县掾也想趁此机会将郭解这个令县吏们头疼的不安定因素送出轵县,郭解于是也被列入了迁移名单。 ↑返回顶部↑
“好,今日此院中,只有好慕侠义之道的公孙策,没有魏国太子公孙策。”
公孙策说着,与高渐离一同入座,白袍剑婢与南宫宿卫尽数撤出,最后偏殿院门被刘云关上。
“其实对与太子殿下,我辈之人也是多有敬仰。非是敬仰殿下之勇之功业,而是敬仰殿下之孝义。”
郭解拿起一坛酒拍开泥封,嗅了嗅,闭目之间,神色满是陶醉,随后余下两坛酒被拍开,三人一人一坛。
“这里没有身为太子的公孙策,只有与豪侠郭解论侠义的公孙策。”公孙策再次说道,他说完,郭解与高渐离齐声发笑。
郭解笑完,摇头苦笑说道:“太子就是太子,这是改变不了的事实。至于殿下所谓的侠,说到底还是我们那个时代,一群不甘心命运的平民奋起抗争的行为。”
高渐离点头接着说道:“所谓的侠,就是为不平事而仗义。如墨家一样,只求世间清宁。至于墨家追求建立大同世界,我们自认没那个实力和资格。只能用自己的性命,维持生活中的道义。让奸邪之人收敛,让弱者能有尊严的活着。”
公孙策听了,沉默下来,对于高渐离他认识的不多。但对于郭解的资料,他进行过分析和总结。
知道郭解是个不甘心命运的人,是个成功的失败者,因为他的成功遭到了汉武帝的忌讳,被诛族处死。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与郭解是同一时代的人,曾发出感叹说:“我眼中的郭解,体形相貌比不上普通人;言辞间,更是比不上普通士子的口才。然而就连天下间无德无才的人,不管有没有见过郭解,都因郭解的名望而倾慕郭解,想要行侠仗义的人,出道前都以郭解为榜样。”
司马迁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长得帅就有前途的时代。然而郭解以下下之姿貌,摆脱时代的约束,不能不说是一件让人称道的事情。然而因为名声太大,被汉武帝处死,在司马迁看来,实在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
郭解长得短小精悍,貌不惊人,性格沉静,勇悍,不喝酒。年青时心狠手辣,恣意杀人。他肯舍命替人报仇,还干些藏命作奸剽攻、铸钱掘冢的事情。
后来,郭解一改前行,对人以德报怨,厚施薄望。救人之命不恃其功。因此,他在当地声望很高。
郭解曾有一个外甥,在与人喝酒时,仗势欺人,强行灌酒,被对方一怒之下杀死。
郭解的姐姐把他的外甥陈尸街头,想借此羞辱郭解,企图让郭解替她儿子报仇。
后来,凶手自归,将实情告诉了郭解。郭解不仅没有加罪于他,还说,是他这边的人作得不对,把他放走了。
随后,他又埋葬了外甥。郭解如此公正,深得大家敬重,越发依附于他了。
郭解有一次出门,见有个人姿势不端地坐在路旁,很不礼貌地用斜眼看着他。郭解的追随者看见了很生气,想杀了那个人。
他制止了追随者,感叹说:“在家乡得不到尊重,是我的修行不够呀。”
暗地里,他叮嘱本地小吏说:“这个人我很看重,到征发徭役的时候放过他。”
徭役一月要征发好几次,专门建设公用设施。那人见都没有人找他,觉得很觉奇怪,一问,才知是郭解替他解脱徭役。于是他袒胸露腹地前去谢罪。
而郭解的这个举动,得到守卫少年们的倾慕,纷纷投效。
雒阳邑有互相结仇的人。邑中贤豪多次从中调解,始终不听。郭解听说后,夜见仇家。仇家听了他的劝解。
郭解说:“我听说雒阳诸公在这里调解您都不听,幸而现在您听了我的话,但是在您的地方,恐怕有点不合适。我还是离开这里的好。我走后,您再听从他们的话和解吧。”
于是他连夜悄悄地离开了雒阳邑,避免了本地贤明豪强的尴尬。
郭解处世恭俭,在本县从不乘车,到邻郡为人办事情,也是能办则出,不能为则不为,从不为难人家。
因此,朝廷诸公争相征辟他为幕僚,亡命者多归附郭解,而县里少年及旁近县贤豪,也经常把大车送到郭解家,以备投奔郭解的人来使用。
元朔二年,汉武帝的一纸诏令,名满天下的大侠郭解被迫亡命天涯,他逃亡的最终目的地,是北地重镇太原。
原因是为了充实京师,汉武帝下令各郡国资财超过三百万的富户迁往茂陵居住,郭解家里贫穷没有达到这个标准,但负责此事的杨县掾也想趁此机会将郭解这个令县吏们头疼的不安定因素送出轵县,郭解于是也被列入了迁移名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