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城上王姓神将与传承者无不大喜,收拢兵力,放周军登墙。
  薛讷握紧了拳头,当即攀上城墙。攀到城墙时,他先看到的是城中混杀的王振一部,指着王振说道:“你们手臂佩戴布巾,以示区别。速速去将小将军救回,乱军之中最是危险,不可让小将军伤了性命!”
  “喏!”降将欢呼一声,与周军联军杀下城墙,去城中支援王振。
  而南城守将李光弼看到东城站满白袍兵,而西城杀声渐息,自然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一瞬间他深感无力,武氏灭李氏,难道这就是宿命?
  平定安禄山叛变中,论战功李光弼则是唐朝“中兴第一”,是“再造唐朝”的第一功臣。他虽姓李,却不是中原人,是契丹人。
  他父亲李楷洛,原为契丹酋长。在武则天时期南依中原,拜左羽林大将军,任朔方节度副使,封蓟国公,以骁勇善战出名,死于反击突厥的战争中,皇帝赠营州都督,谥曰忠烈。
  李光弼自幼为人严肃、深沉而刚毅,喜读班固的《汉书》,治军极严。天宝五年,身为朔方节度使王忠嗣调河西、陇右两镇节度使,将李光弼任命为自己的亲军总指挥。王忠嗣非常器重他,曾说:“他日得我兵者,光弼也。”
  他最辉煌的一战是太原防御战,以一万杂兵战叛军十万精锐,同时用地道战牵引叛军,最终全歼十万叛军!后来和叛军决战就是他指挥下完成的,被封为临淮王。是金陵李氏的开宗之祖。
  史家多有认为,神州历史上的著名军事家、大将诸如孙武、吴起、韩信、白起等比之李光弼,军功建树不好说,起码并列。而且在品德情操方面,他们比不上李光弼。
  另外值得一说的是,李光弼的谥号是‘武穆’!和岳飞是同一个级别的!
  李光弼的战意都动摇了,何况是麾下兵将。一个个开始懈怠,战意不高,无心抵抗,使得周军登上了城头。
  城下刘仁轨一见守军开始放水,又投入一万人进攻,手里还紧紧握着两万人预防万一。
  虽然东西二城已经在手,可刘仁轨依旧谨慎,不敢大意。所有人都认为胜券在我,可他依旧坚持己见,不肯投入全力攻城。
  有万一么?
  有,那就是李恪率领下,突然从刘仁轨背后杀出的两万大军!
  而这突然出现在南城下的两万晋军,特别是李恪的帅旗,给李光弼注入一针强心剂!
  第九十五章 援军不绝
  南城外突然出现的晋军,鼓舞了李光弼李光弼心中的信念,他战意重振,将登城的周军再次杀了下去。
  鼓舞李光弼的不是晋军,而是李恪。李氏被武氏所灭是宿命的话,那么李恪就是其中唯一的变数!
  如果不是长孙无忌逼杀了李恪,李恪活着,武则天绝对不可能乱政!这是唐周政权更替时,所有人的共识!
  城外周军开始朝南结阵,所幸城门被封堵,不用担心被晋军前后夹击。
  有两万生力军垫底,刘仁轨对杀来的晋军并不畏惧。不过李恪的帅旗让他皱眉,还有李世绩的将旗。至于其他将近十杆凌霄阁神将战旗,他直接忽视。
  “冲过去!将周军冲散!”李恪持剑纵马,指着周军对身旁骑士大呼。
  他已经看出周军人数要比自己多,而他手下晋军又都是疲军。和周军打持续战,晋军根本扛不住,没有体力,更没有时间!
  现在只能靠一股锐气,发动猛攻,力求将对面周军一举击溃。只有将周军战阵打散,晋军才能在混战中速战速决。
  “稳住!东西二城已被我军占据,不多时晋阳就会到手!我们只要拖住他们,等城中平定,自有大军前来接应!”
  刘仁轨大胜就在眼前,不想冒险,才选守势。
  而晋军必须拼命,因为身后追击的秦军不足十里!
  只有在短时间击破周军,他们才能活命,个个奋勇,将近三千骑兵在几十名神将的率领下,突击刘仁轨中军,周军中军直接被打昏头,苦苦死撑。
  刘仁轨见晋军攻得太猛,时刻都能攻破中军,他喝令擂鼓求援。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