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让敌军不明虚实,这种方法很实用。”公孙策跳下战马,挥手让所有骑士下马休息,同时蓄养马力。
  这些士兵自有马超和华雄统辖,他和郭亮就在周围漫步。
  他有有些羡慕的看了一眼张彩霞,张彩霞骑着妖化巨鹿,一路行来安安稳稳,比乱世前的骑车还要平稳,堪比飞机。
  张彩霞一身玲珑鱼鳞式软甲,披着宽大的披风,面带银色面具。休息时第一时间就掏出笔和纸记载:灵武元年三月二十七,秦抗晋于平阳甘亭。君率骑三千,往来助秦。
  “大哥,晋军准备够充分的呀!全是大盾,盾阵如墙!”郭亮掏出单筒望远镜,望着烟雾缭绕中的晋军发出感叹。
  公孙策看蒙恬正在下令,也没有心思过去,和郭亮一起站在车阵后方观察晋军阵列。
  “秦军箭阵,天下闻名。晋军不做好防箭准备,来找秦军的场子,那就是送死!”公孙策也掏出自己单筒望远镜观察起来。
  这些都是河东匠师刚刚制造的,都是以水晶打磨而成,比起乱世以前的望远镜,毫不逊色。
  “秦琼、程咬金、还有罗士信,这三位又凑到一块了。这一战挺有意思,我很好奇他们究竟会有多强!”公孙策看到了上述三将的将旗,不自禁的握紧了雷电戟。
  郭亮想了想说道:“除了秦琼,其他两个应该要比赵云马超弱一线。三国名将的人气力压其他时代,受到的信仰加持不是他们所能比拟的。秦琼有门神气运加持,想来是晋国前十猛将。”
  此时的晋军阵营,缓慢而激亢的鼓点开始加速,各部晋军齐声大呼:“必胜!必胜!必胜!!”
  声音响彻甘亭一地,直达云霄,林中飞鸟尽数惊起。
  蒙恬传达完军令,听到晋军呼唤,缓缓抽剑,扬剑高唱:“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随即秦军军魂反应过来,齐声合唱:“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这是《诗·秦风》,讲述的是秦地的民风。
  秦军上下都熟知的一首歌谣,和‘赳赳老秦’一样,是秦国的写照。一首是军歌,一首是民歌。但浓郁的尚武风气,让秦军上下军心振奋。
  随即秦军天兵反应过来,无论在干什么,都停下跟着高唱:“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一曲《秦风》声震寰宇,公孙策本部骑兵也个个战意高昂,战马长嘶,急躁不安。
  军中同袍一词就来源于《秦风》,同袍的袍是那时候的长衣。行军者白天当作保暖的衣服,晚上当作被子。就是今之披风,或名斗篷。同袍就是夜里睡觉时,战友之间共盖披风当被子取暖,表示相互友爱,关系亲密。
  自从历代军魂复活后,公孙策专门了解了一下各国历史,对此很是清楚。
  例如秦国耕战一体,全民皆兵。为国出战是义务,所以铠甲武器自备,就连军中伙食,除了有军爵在身,其他士兵都需要自备。如果带不了这么多吃的,那就带钱,用钱在军市购买。
  所以为了出征时减轻家中负担,也为了爬上去享受秦国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带来的福利,那时候的秦军作战的时候就像虎狼一样,漠视生死。为了人性而抛弃人性,很是凶猛。
  这首《秦风》倒地在表达什么呢?
  所谓“无衣”,是说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但是,这点儿困难算得了什么,即使是一件战袍、一件内衣、一件战裙,也可以与战友共享。
  “同袍”、“同泽”、“同裳”,正生动地表现出大敌当前,战友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精神。每章的三、四句,则写他们一听到君王要发兵的命令,便急忙修整武器,磨励兵刃,整装待发。
  那“修我戈矛”、“矛戟”、“甲兵”的描述,正反映出他们那种摩拳擦掌、积极奋战的高昂的战斗热情。
  而每章的末句那“同仇”、“偕作”、“偕行”等语,则由共同对敌的仇恨,写到共同奋起、同赴战场,正表现出一种团结一心、同仇敌忾、誓死保卫疆土的义愤。
  全诗感情激荡,气势非凡,极像一首战士进行曲。它激昂高歌,表现出一种慷慨雄壮的爱国主义激情,和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确实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诗章。
  《诗经》“国风”中,反战的诗篇很多,但那是反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的不义之战。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