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四二章:朱由检的调整(求订阅、推荐、收藏)(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魏忠贤不知朱由检思绪已飞至前世的历史。他只看到朱由检的脸色在不断变幻,脸上激动的涨红慢慢退去,神色也慢慢转变为凝重之态,魏忠贤心中暗自高兴不已。
  魏忠贤最怕的,就是刚登基的崇祯陛下年少气盛,根本就不听他的解说。
  要知道,现在的内阁成员可是魏忠贤费劲心力才挑选出来的,虽有冯铨稍微不太听话;但这整个内阁,魏忠贤用着还算顺手。要是因孙元化这点小事,就被迫再次调整内阁成员,对魏忠贤来说未免有些不值。
  更何况,朝堂上,兵部尚书王永光一派,因‘天变之说’已算是与魏忠贤撕破了脸皮,那才是魏忠贤急需对付的大敌。若此时调整内阁成员,那岂不是拱手送机会与人?
  感觉到自己的解说有效,呡呡嘴,魏忠贤又赶忙趁热打铁:“陛下,您别看朝臣们订的那20两银子赏格,看似有些拿不出手,可他们这也真的是在按祖宗传统行事。这个数量,按传统可还算是比较高的。”
  听到魏忠贤的这一句,朱由检也只能无声的苦笑一声。
  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出身贫民的皇帝。
  少年时当过和尚、要过饭的朱元璋,对民间疾苦体会颇深。所以,当朱元璋定鼎天下后,为了减轻民间的负担,他把大明官员俸禄定的很低。大明官员的法定俸禄,应该是中国所有朝代中最低的一个。
  这才会有只靠俸禄过活的海瑞,穷的连老母过寿都无钱买肉的传说。说实话,要真按大明官员的法定俸禄,大明官员还真没几个能吃的起肉的。
  也正因大明官俸异常的低,历史上这才有大明皇帝哪些看似异常抠门的一些赏赐(历史上,大明皇帝赏官员几十两银子的,那是比比皆是)。毕竟,几十两银子,也算是官俸的几十倍。
  这点上,魏忠贤说的倒也不错,真按大明的惯例,这20两银子还真不算少了。
  说到此处,魏忠贤的立场已展现的非常明显。他明显是倾向于现在的内阁提议,并不想重赏提拔孙元化。
  这算什么?
  这算是内阁和阉宦狼狈为奸、同流合污吗?
  朱由检勃然欲怒,却随即又把火气压了下去。
  其实,对此种情况朱由检早就有了几分心理准备。要不然,他也不会想到保留魏忠贤,用魏忠贤来对付朝中哪些无耻的官僚。
  只是,朱由检没想到的,是这号称最忠心的魏忠贤,却也并不是完全站在他这个皇帝一方,愿意随他的指挥棒无条件而动。
  这下可就尴尬了。嗯,看来还是毛爷爷说的对,无论何时,还是要‘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啊!
  朱由检微微一叹,心中迅速作出了决定。
  “魏大伴,无论如何,这孙元化都不可不赏。”
  朱由检迅速调动起情绪,一副激动万分的样子叫道:“魏大伴,这个孙元化,不但要赏,还必须要厚厚的、重重的赏才是。要不,以后谁还再肯为我皇事尽心尽力。
  魏大伴,不能超拔就不能超拔,但孙元化至少一定要重赏。朕不管你怎么做,反正你去给朕尽快想出个方案。
  你去吧,此事一定要尽快处理好!”
  朱由检摆出一副你办事、我放心的口气,把事扔给魏忠贤,转身不再理会。
  面对朱由检的无赖行径,魏忠贤心中暗笑,表面却无奈摇头退去。
  孙元化的事,提醒了朱由检。这短期内还真不宜提拔徐光启入阁。不光徐光启不能动,就是研究院的其他几人,也不宜立即提拔。
  研究院的实学学者技术虽然高超,但他们的信仰,却实在与大明传统文臣隔阂太深。
  信仰这东西,可远比任何仇恨都来的可怕。
  在没有能力护持徐光启他们平安时,过早提拔他们,让这些罕见的技术人才损耗在政争之中,那实在是太可惜了。
  更何况,朱由检也并不希望他的大明成为所谓主的世界。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