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一户一人的在少数,一户三人五人才是大流,一户十人几世同堂的也不算稀罕。
  #本来只打算富裕的要那么八千盐民,结果杜知府实在太厚道,直接给他们一万户啊#
  #是一万户不是一万人啊#
  #一万户盐民≈四万盐民#
  一万户,沧州总人口也就三万多户啊*
  #突然就懂得了,当初大官人不能将方圆五十里,都圈进盐场的痛苦#
  常峙节一时无措的当口,祝实念急中生智:
  “杜知府您体恤盐场不易,实在让我等感佩在心!
  只是盐场如今还才刚开,我等打算是先招八千盐民,您说划拨一万盐民,却是有些多了。”
  常峙节话中是藏着心机的。
  他将杜充说的划拨一万民户为盐户,说成是一万个盐民,且又推辞说人数有些多了。
  祝实念与常峙节对视一眼——
  祝实念:‘是否不太妥?八千户也太多了。’
  八千户可是有约三万二千人了!
  常峙节:‘我刚才话中已经表明——以为是一万盐民、而非一万盐户,便是他以后发现不妥,也无颜追究。即使旁的来追究,我也可推说是想差了。’
  玩忽职守的是杜充,错不在他,还能拿他如何?
  祝实念心想:等发现追究时,他们便推说不懂户籍,再殷勤些奉承,认个错将人还回去就是。
  ‘入盐籍者居无征徭,行无榷税’,民户转变为盐户的主要差别,就在于赋税和徭役上的差异。
  可届时盐场开起来,盐税一上缴,沧州税收必然剧增,谁还会注意到减少了几千民户的赋役呢?
  杜充听常峙节说本只打算招工八千,以为是盐场养不起太多人。
  便贴心地说:“也罢,便划拨八千。”
  祝实念:又非包吃包住养着盐户,养不起让他们自寻生路便是。
  常峙节:又不是让盐户都住进盐场,主要在于归属盐场,召时有人。
  常峙节和祝实念纷纷道谢,“杜知府真是解决我等一大难事!实在感激不尽!”
  道过谢,两人又说了一番奉承话,听得杜充满心舒畅:
  不止西门大官人会说话处事,他手下的人也一样能干。
  于是,心情舒畅的杜充,想到二人带来的厚礼,又主动为他们分忧解难起来:
  “你们盐场的石炭来源,可谈好不曾?”
  ……
  祝实念和常峙节闻言,纷纷一愣。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