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5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大门口站了许多人,有驻派在此的复瑞科技员工,也有施工负责人。
  自己人没有过多客套,周瑞下车后打了个招呼,然后手搭凉棚观察整个基地状况。
  两年的建设改造时间,周瑞不可能没看过资料,甚至许多设计都是他给出的,但现场肉眼看,确实是第一次。
  整个嘉手火箭基地,排除掉外面的附属商业区,大概两万亩,其中占地最广的自然是无数的机场跑道与飞机停放区,至少占据一半以上面积。
  这部分,太一天工需求量并不大,即便用飞机运输物资,也远不需要这么多地方,但依旧清理了出来,并且在花精力养护。
  不要问,问就是这钱不需要他出。
  嘉手火箭基地可以不停放一架军机,但不能没有这个功能。
  其他的区域里,最引人瞩目的,是一条铁路,两座塔,四个半球。
  先说一条铁路,这是嘉手基地的内部道路,完全用于货运,从港口无缝衔接到发射地点。
  大型火箭部件在港口下船后,直接不拆卸火车运输,大大增加了平稳度和反应速度。
  两座塔,自然是“智能中心塔”了,作为机械智能的集散中控塔,技术已经颇为成熟,嘉手基地目前有两座,在高度和大小上并未刻意“突破”,但在普遍建筑低矮的基地里,依旧是旱地拔葱般的挺立着。
  四个半球,则是“一体化智能发射井”。
  也是嘉手基地与国内航天局最不一样的基础设施。
  每个半球都是一个发射井,地上部分30米左右,地下部分六十米,尺寸可适配全部主流火箭,它最大的特点,是“运、组、注、发”一体化。咱们有一根大火箭的朋友都知道,火箭是一截一截运输,然后垂直总装,从下开始,用吊机一层层往上组装的。
  这个过程一般需要数十上百名专业工程师,花费48小时甚至更久,才能进入“注”的流程,之后才是“发”。
  嘉手基地,采用了半埋式发射井而非发射塔,火箭部件从铁路运输而来,从上往下一层层送。
  组装好后,上方的半球会打开,火箭抬升上来,正常发射。
  发射井并不是什么新技术,一般用于导弹,主要优势是不受天气干扰、全天候工作、且具有一定防御力,。
  缺点在于成本大,地下60米的坑洞,可比地上60米的楼贵多了,更还有许多配套设施要建设。
  不过嘉手基地这四个取了个巧,充分利用了原有的“地下掩体空间”。
  据负责改造的施工单位所说,美军似乎原本也打算秘密建设发射井,但不知道是“史密斯专员”拿多了,还是基建水平不过关,只完成了前期工作,然后荒废了好几年。
  这四个分布在不同位置的“发射井”,其实地下部分是打通的,并且有防地震处理。
  最妙的是,发射井内的组装工作,是全智能进行的,无论吊机还是连接件,亦或者注入燃料,乃至最后的发射,人员只起到检查作用。
  这使得原本48小时以上的组装时间,直接缩短到了六个小时,而且基本全是燃料注入的时间,人员需求也只剩下20%。
  这相当于一个井的理论最大发射量,是原本发射塔模式的八倍.嘉手火箭基地一共四个智能发射井,未来会有超过文昌、西昌、太原、酒泉四大基地总和的理论发射能力。
  目前四个发射井,只有一个彻底完工,但依旧是能拉爆太一天工产能的冗余。
  这也是周瑞启动“殖月计划”最大的依仗,没有低成本、高效率的发射能力,在月面建立永久工事如天方夜谭。
  除此以外,整个嘉手基地的智能化程度,也是比照万户基地的级别进行建设的,比如眼前的已经等候许久的无人厂车,完全就是万户基地同款。
  一行人下来后,第一感觉先是大,至于内部的神奇暂且看不出。
  韩子茵和李文倩按着遮阳帽,下了车后感觉简直一望无际。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