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5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时候没太多营销手段,让有头有脸的大人物开,比什么广告都好使。而且混乱的民国时代,只能和军阀搞好关系,不然啥都别想做成。
  有了冯国璋支持,汽车工厂的审批一路绿灯。
  李谕不得不考虑在南方物色一个专门负责汽车整车业务的高管。
  来到上海实业协会,李谕碰巧遇到一个实业大佬——刘鸿生,即后来的火柴大王、毛纺业大王、煤业大王。
  刘鸿生也认出了李谕:“会长先生,见到您倍感荣幸!”
  李谕同他握手道:“最近的煤炭生意很不错吧。”
  刘鸿生笑着说:“欧洲大战这几年,开滦煤的销路奇好,小赚了一点。”
  他可不是简简单单的小赚。
  刘鸿生在圣约翰大学读过书,会英语,早在1909年就进入英商上海开平矿务局做跑街,推销煤炭,对象主要是老虎灶、华商纱厂,并逐步扩展到附近各地烧窑业。
  他的商业头脑极好,是个天生的商人,没多久就成了英商的买办。
  过程自然颇多艰辛,嘉善、宜兴等地的窑业本来都是烧柴的,以煤代替柴,夺了当地许多人的生计。有一次刘鸿生去收账,别人告诉他,有上千柴农要找他“吃讲茶”,他一听,赶紧乘一条粪船逃走。
  随后,刘鸿生花费几万元,派人在宜兴设计建造了烧煤的新窑,雇佣柴农做窑工,柴窑才慢慢被煤窑替代。
  一战开打后,因为矿务局的船被英国本土征用,刘鸿生自己干脆租了几十艘船,把煤从秦皇岛运到上海。
  在秦皇岛交货每吨六两,运费三到四两,到上海的成本九到十两,售出是十四两左右,也就是每吨可以赚四到五两。持续了约三年,刘鸿生赚了估计一百多万两银子。
  现在的刘鸿生非常有钱。
  他已实现财富自由,不过显然不满足于只做个外国人的买办。
  “看着大家伙热火朝天,我有了自己建个新厂的想法。”刘鸿生说。
  李谕随口问:“什么厂?”
  刘鸿生说:“暂时定为火柴厂。”
  他肯定会建火柴厂,因为刘鸿生有心结:他岳父是个火柴厂的厂长,刘鸿生和老婆谈恋爱时还没发迹,他老岳不同意这门亲事。要不是刘鸿生的老婆坚持,婚事真可能告吹。
  从那时起刘鸿生就打定主意自己建个火柴厂,然后把他老丈人的火柴厂收购掉!——这事以后还真办成了。
  而且办火柴厂资金少、风险小、机器设备简单,大部分靠手工劳动,办起来比较容易。
  “除了火柴厂,先生有没有做个汽车厂的想法?”李谕问。
  “汽车厂?!”刘鸿生震惊道,“那是欧美才能干的大买卖!”
  李谕轻松道:“我从美国买了一家汽车厂,马上整体搬迁过来,而且获得了总统府批文。”
  “会长的手笔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汽车厂投资巨大,关键技术门槛太高……”刘鸿生顿了顿,“差点忘了,会长最不缺的好像就是技术。”
  汽车行业的重大专利李谕几乎都有,只要投钱,就能干起来。只不过他明白汽车风险太大,一直不愿意做。
  虽然有唐绍仪、梁启超等人的鼎力支持,但架不住民国城头变幻大王旗太快。
  只能尽可能早点收回成本,然后靠美国资本和经理人撑着场面。
  如果小心行事,做成了确实可以培养一大批优秀人才。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