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节(2 / 4)
郗归虽不太听劝,可到底处事公道,不会乱来,那桓元可是个疯子,若是他往后胜过了北府军,那他们岂不是得在这疯子手下活命?
一时间,这些人竟比郗归还盼着北府军快快收复洛阳,好杀一杀桓元的风头。
对于这种种心思,谢瑾心知肚明,可却并未理会。
陈郡谢氏正在举办家宴,他作为家主,平静而温和地接受了族中的祝贺,一个个过问了家中子弟的学问,问候了长辈与老人,又对来年提出期许。
自从接任家主一职以来,他已经这样度过了许多年。
今年有这样好的消息在,他本该感到开心,可却实在提不起精神来。
阿回不在,少度不在,嘉宾不在,他纵是有一肚子的话,也不知该向谁说。
好在时局一切都好。
一个人的失意与怅然,在这样上升的时局面前,实在是不值一提。
于是他饮尽了杯中的美酒,再次投入堂上的觥筹交错中去。
灵魂却好似高高飘起,不悲不喜地注视着这无聊的一切。
郗归并未在建康过年。
她于昨日到了京口,于城郊的空地上大宴京口军民,共同为这一年来北伐的捷报和北府军麾下各地的政绩而庆贺。
元日,她祭拜了高平郗氏的列祖列宗,还有北府军无数的阵亡将士。
她郑重承诺:“英灵在上,北伐已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所有人的努力不曾白费。我们将前赴后继,共同完成那收复二京、驱逐胡虏、肃静华夏的殷切愿望。”
郗如不在,伴姊今日一直陪着郗归。
对于西路北府军的进度,她仍是有些不解:“女郎,桓元如今已经动手,我们是不是可以用火药加紧攻城?”
对于伴姊而言,火药攻城,显然是更有效率的法子,她沉浸科研多年,习惯了直来直去,不太懂郗归的顾虑。
郗归叹了口气:“襄城与颍川,均是河南的重城。城破之后,尚要为我所用。不必非要用这样的方式,去摧毁坚固的城墙。你放心,这两座城困了这么久,早就挨不下去了,最迟二月,城中定然生乱。”
“我不明白,女郎。”伴姊真诚发问,“您说,北方的民心,您势在必得。可是这两城被围困许久,城中定然一片哀嚎,倒不如早早用火药攻破来得痛快。我不懂,如此这般,怎能收获民心呢?”
郗归扯了扯嘴角:“早在围城之前,北府军便已放出消息,也留出了撤退的口子。城中不少大族和平民,已然于那时北逃。如今还留在城中负隅顽抗之人,其死活、于我又有什么相干呢?”
伴姊始终觉得,在这件事上,郗归的表现与从前很是不同。
她问道:“可是,若有人不想背井离乡,或是逃不掉呢?”
郗归平静地与她对视:“人都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每个人都该首先自己尽力保全性命,而不是寄希望于别人的怜悯。我作为北府军的首领,应当首先考虑我的将士。”
“伴姊,我知道你一直认为我是一个仁慈的人。可行军打仗,向来都是拼命之事,就算有差别,也不过是伤亡多少的差异罢了。我并不像你想象中那样心软。”
“北方诸胡虽因混战而折损实力,可却仍旧骁勇。北府军本就因打败符石而备受瞩目,若再快速拿下襄城和颍川,只会招致更多的攻击。”
“将士们当然可以直面这些攻击,可既然桓元一意孤行,执意要去打长安,那我们为何不让他先出这个风头呢?”
“早些拿下襄城和颖川,城中便不会因饥馑而多生饿殍。可我北府军的将士,却会因攻城而增加伤亡。”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眼下还没有兼济天下的本事,只能先顾好自己的子民。”
“不,不是的。”伴姊心疼地握住了郗归的手,“我知道您依旧慈爱,我并没有质疑您的意思,我先前只是不懂您的良苦用心。” ↑返回顶部↑
一时间,这些人竟比郗归还盼着北府军快快收复洛阳,好杀一杀桓元的风头。
对于这种种心思,谢瑾心知肚明,可却并未理会。
陈郡谢氏正在举办家宴,他作为家主,平静而温和地接受了族中的祝贺,一个个过问了家中子弟的学问,问候了长辈与老人,又对来年提出期许。
自从接任家主一职以来,他已经这样度过了许多年。
今年有这样好的消息在,他本该感到开心,可却实在提不起精神来。
阿回不在,少度不在,嘉宾不在,他纵是有一肚子的话,也不知该向谁说。
好在时局一切都好。
一个人的失意与怅然,在这样上升的时局面前,实在是不值一提。
于是他饮尽了杯中的美酒,再次投入堂上的觥筹交错中去。
灵魂却好似高高飘起,不悲不喜地注视着这无聊的一切。
郗归并未在建康过年。
她于昨日到了京口,于城郊的空地上大宴京口军民,共同为这一年来北伐的捷报和北府军麾下各地的政绩而庆贺。
元日,她祭拜了高平郗氏的列祖列宗,还有北府军无数的阵亡将士。
她郑重承诺:“英灵在上,北伐已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所有人的努力不曾白费。我们将前赴后继,共同完成那收复二京、驱逐胡虏、肃静华夏的殷切愿望。”
郗如不在,伴姊今日一直陪着郗归。
对于西路北府军的进度,她仍是有些不解:“女郎,桓元如今已经动手,我们是不是可以用火药加紧攻城?”
对于伴姊而言,火药攻城,显然是更有效率的法子,她沉浸科研多年,习惯了直来直去,不太懂郗归的顾虑。
郗归叹了口气:“襄城与颍川,均是河南的重城。城破之后,尚要为我所用。不必非要用这样的方式,去摧毁坚固的城墙。你放心,这两座城困了这么久,早就挨不下去了,最迟二月,城中定然生乱。”
“我不明白,女郎。”伴姊真诚发问,“您说,北方的民心,您势在必得。可是这两城被围困许久,城中定然一片哀嚎,倒不如早早用火药攻破来得痛快。我不懂,如此这般,怎能收获民心呢?”
郗归扯了扯嘴角:“早在围城之前,北府军便已放出消息,也留出了撤退的口子。城中不少大族和平民,已然于那时北逃。如今还留在城中负隅顽抗之人,其死活、于我又有什么相干呢?”
伴姊始终觉得,在这件事上,郗归的表现与从前很是不同。
她问道:“可是,若有人不想背井离乡,或是逃不掉呢?”
郗归平静地与她对视:“人都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每个人都该首先自己尽力保全性命,而不是寄希望于别人的怜悯。我作为北府军的首领,应当首先考虑我的将士。”
“伴姊,我知道你一直认为我是一个仁慈的人。可行军打仗,向来都是拼命之事,就算有差别,也不过是伤亡多少的差异罢了。我并不像你想象中那样心软。”
“北方诸胡虽因混战而折损实力,可却仍旧骁勇。北府军本就因打败符石而备受瞩目,若再快速拿下襄城和颍川,只会招致更多的攻击。”
“将士们当然可以直面这些攻击,可既然桓元一意孤行,执意要去打长安,那我们为何不让他先出这个风头呢?”
“早些拿下襄城和颖川,城中便不会因饥馑而多生饿殍。可我北府军的将士,却会因攻城而增加伤亡。”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眼下还没有兼济天下的本事,只能先顾好自己的子民。”
“不,不是的。”伴姊心疼地握住了郗归的手,“我知道您依旧慈爱,我并没有质疑您的意思,我先前只是不懂您的良苦用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