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最终,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机构都由内阁控制,从而加强中央集权,使内阁成为变法的中枢。
  这就和朱元璋开始时候的意思截然相反了,朱元璋是希望大权在握谁都管不了,所以才想办法把丞相搞没了,
  结果现在闹出来一个内阁,权力更大了。
  此时的大明,已经从皇帝独揽大权管理官员,变成了从内阁——六科——六部——察地方藩、臬等司及私按两官;
  再以两司察州、县官层层督察,从而形成一个从内阁到地方官逐级督察的、严密的考核考绩制度。】
  【为排除宦官干政,他还专门告诫冯保“裁抑其党,毋与六部事”,从组织机构上保证新法畅通,而冯保也做到了这点。
  这种由三个机构互相监督、定期审核各级官僚政绩、施行赏罚的做法,有力地提高了办事功效。
  张居正整顿吏治,务求“法之必行”、“言之必效”,取得了明显成效,如傅维麟《明书》所赞扬的,虽“万里之外,朝下而夕奉行,如疾雷迅风,无所不披靡”。
  所有官员,百事惟谨,使政风大变,由于行政效率提高,地方官皆按期定税,缓解了最吃紧的财政困难。
  张居正称:“近年以来,正赋不亏,府库充实,皆以考成法行,征解如期之故”。】
  【在军事上,张居正推行的边防新政是“外示羁縻、内修守备”。
  “内修守备”的重点是加强北边防务,提高军事抗衡能力。
  为此便相继起用在东南抗倭立大功的谭纶、戚继光、王祟古、方逢时、李成梁等著名边将,主持蓟镇、宣府、大同、山西和辽东边务。
  并在积极操练兵马、提高军队战斗力的同时,大力加固增设城防,修筑明长城。
  戚继光在这个时候其实就和张居正站在一起了,前者经常给后者送点特产什么的,如果不是张居正,戚继光的官运也不会那么好。
  这也是为什么张居正去世之后没多久,戚继光这个明朝后期最能拿得出手的将领就晚景凄凉了。】
  【隆庆年间的时候,张居正虽然还不是首辅,但他实际上主持了北方边务。
  除了奏请任命有功之臣担任北边守将之外,针对明朝自永乐以后,军政方面主管官员都由科举出身的文人担任,
  而且边防军政受到由都察院派出的巡抚、巡关御史以及监军宦官的监督和制约。
  这种做法虽然对于控制军队、防止割据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也降低和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尤其是监察官员制肘太多,使带兵的武将无所作用。】
  【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必须赋予军事将领“专断”的权力。
  毕竟“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宋太宗赵光义的表现就很能证明一个皇帝想要远程操纵一场战争那纯粹是来添乱的。
  于是张居正奏请朱载坖赋予边将更多主动权,大大提高了战守能力。
  张居正在加强战守力量的同时,又积极寻求改善蒙汉关系。
  张居正的“外示羁糜”,是在“内修守备”的前提下,力争改善汉蒙关系,并积极加强友好往来。】
  【等到了万历初年,张居正当了首辅之后,就更加强了“内修守备”的工作。
  一方面,他以“积钱谷、修险隘、练兵马、整器械、开屯田、理盐法、收塞马、散叛党”八事督课边臣,务必使边防军事落之实处,行之有效;
  另一方面,知人善任,大胆任用堪当一面的将领全权处理边防事务。
  在张居正执政以及其后的二三十年间,北边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