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2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事实也证明了洛苏的看法,盛极一时的孔雀王朝就是由低种姓建立的,在高低种姓的对抗中,高种姓并不总是获胜。
  但再深入了解过后,洛苏就彻底感受到这套制度的可怕,那是之前从未出现过的统治术。
  在天竺待的这段日子,洛苏再次深刻感受到了气候对一个国家族群的巨大影响。
  他找到了这片土地千百年来不断被侵略,族群性格的原因之一。
  那就是连绵的雨季。
  在这片土地上,从来都不缺乏想要统一的雄主,但基本上都失败了,即便很短暂的统一,但基本上在短时间内就会崩毁。
  如果说是因为意识的话,那庞大的同一宗教人群,实际上可以承担这个重任。
  洛苏在这里停留许久。
  这里是佛的发源地,在现在的中原以及西域,佛已经融为神系,而不单独作为一个宗教祭祀。
  洛苏在这里,了解了这个逐渐湮灭的教派历史,从这些只言片语中,他勾画出一幅过去的图卷。
  僧侣都有庙宇,在庙宇中诵经作法,但实际上最先的释祖是要求僧侣云游四方,不常定居的,但最终这条规则被释祖自己废弃了。
  释祖说在夏天的雨季,可以不用云游,找地方躲三个月雨季,就连释祖这种类似于孔子的人物,一个立志改变婆教的大能,都对雨季无可奈何,最终妥协。
  这雨季到底有什么恐怖之处呢?
  在雨季到来的时候,道路会被冲毁,桥梁也会断裂,到处都是漫出的大水,乃至于洪水,虫蛇蚁鼠更是层出不穷。
  如果类比到中原的话,那就是黄河和长江以及他们的支流,会在每年夏天,淹没无数的城池和土地,时间是三个月,那朝廷所修整的直道都会被冲烂,搭建在河流上的桥梁消失,生活在土地上的百姓,所赖以生存的土地会被淹没。
  一切都会被推倒重来。
  在下游的孟加拉区域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土地,会在雨季被淹没,人需要生存在船上。
  在这种情况下,积累、勤奋,又有什么作用呢?
  帝国的统治所依赖的就是四通八达的道路,能够传达朝廷的诏令,进而控制、指挥那些官吏,同时让军队在情况有变的时候,顺利平叛。
  而雨季是不能出门的。
  这意味着一个帝国每年都会有三个月的时间,各自为政,地方发生了什么,朝廷不知道。
  三个月雨季之后,税收什么时候能够恢复,不知道。
  在收税的过程中,在雨季中损失了多少可用于收税的土地,也不知道。
  在漫长的雨季中,有多少人死去,尸体是否被洪水冲走,换句话说,在雨季结束后,帝国所造的户籍册,就要重新修订一份。
  哪个帝国能有如此浑厚的人力物力去做这种事呢?
  自然是只能由当地来估算。这一估算,就必然九出十三归了。
  在天竺,政治逻辑和中原太过不同。
  在中原,一个政权的变化通常都要追溯到十年以上,毕竟政治斗争是长期的。
  但在天竺,统治者的权力会忽大忽小,在雨季的时候,政令难以出首都,这种情况在中原,大概类似于后汉末年的刘协。
  这是听起来多么匪夷所思的一件事,一个国家并没有崩毁迹象的君主,每年会有三个月的时间,仅仅只是帝都城主。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