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1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一旦宋国方面撕毁契约,这些事自然是不敢上报朝廷的,走私的事情没人敢提,那就只有一个选择了,那就是安南都护府以宋国有不轨行为,甚至还会主动造出一些边衅,进而以安南都护府的大军,进攻宋国。
  如果赢了,那未来真的有可能控制住宋国。
  但如果输了,那一切都要打水漂。
  在研究了这种模式后,洛苏就不再关注,一切社会关系的形成,都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这些事情他不会干涉。
  江南洛氏隐隐参与其中的原因也很容易就猜出来,现在这种模式,的确是帮助宋国快速开拓,自古财帛动人心,在江南士族被中原排斥的过程中,他们向南转向,去寻求利益和退路,就是非常现实的追求。
  没错。
  洛苏看出来了,这些江南士族在宋国取得土地,很有可能也是为了跑路,如果南洋真的发展起来,在大唐事有不逮的情况下,就跑路到南洋去。
  这和当初洛氏在感应不到素王后,担心衰败后灭族,于是跑路到辽东凛冬城,有异曲同工之处。
  事务总会随着现实而改变,曾经圣旨下来,就只能跪地等死,根本就没地方跑。
  唯一能跑路的就是草原,但草原过去太难,很可能死在路上。
  现在随着大唐向四周的开拓,给了很多人这种机会,原来这个世上,除了中原之后,还有适宜人生存的土地,而且距离大唐这么远。
  洛苏来到南洋之后,看了这里的水流条件,又看了看两广以及会稽那连绵的群山。
  这里其实也是一片天然的割据之地,中南半岛的水热条件太好,足以撑得起一个庞大的帝国,如果这个国家还能取得两广,就能获得一片抵御北向的屏障。
  不过。
  洛苏站在高山上,望着那连绵的土地,“没机会了。”
  没机会了。
  从大唐踏上这里开始,从文化开始同化这里开始,这里就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洛苏就在广州,给洛阳写了一封信,不是给武曌的,而是给太平的,等到太平登基后,再打开这封信。
  其中是关于防止周围封国产生自主意识的内容。
  “在帝国的西南山区中,有许多传承多年的土司,这些土司和汉人的习惯格格不入,进而在这里造成事实上的独立。
  现在,在分封的国家中,同样产生了这种情况,如果这些权贵长时间盘踞在当地,和中原形成事实上的政治隔离,那必将产生政治上的远离。
  这个问题要格外的重视。
  不重视这个问题,分封国的分裂就是可以预见的。
  分裂独立建国只是第一步,在分裂后,如果在和上朝的竞争中,处于劣势,那就会进入下一步,即从文化上,开始驱逐有关于上朝的一切。
  最终,一套以本地主义为核心的思想,就会出现,一旦出现这种本地主义的思想,就要重新花费极大的代价进行整合,且效果不一定显著。”
  洛苏对此很清楚。
  当初的邦周统一后,全天下的贵族都说一样的话,执行同样的礼仪,敬拜同样的至高神,那是第一次大一统。
  但在逐渐的分化中,几乎所有国家都开始结合当地的特色来搞自己国家的主义。
  其中变化最大的莫过于吴国和越国,已经到了断发文身的程度。
  其中齐国、楚国、秦国这些地处边陲的国家,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这还是有洛氏高举诸夏大旗的情况,即便如此,各国人间的隔阂也变得很重。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