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那是自然,小事一桩,我今天就去跟导师说。文件上就写:何广渊同学为祖国科研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建议综测+20,怎么样?”梁楚言笑着收好物品后,一转身发现蒲千阳已经坐在相邻的病床上办公,回过头对何广渊说:“说曹操曹操到,你的对照组来了。”
  见梁楚言这么说,蒲千阳也不好装没听见,便向这个男生伸出手,“你好。我叫……”
  “我知道你!最近你俩在网上可火了!”何广渊先是一拍大腿,随后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好像不是很合适,又握上了蒲千阳的手,“幸会幸会,你骑摩托车的样子很帅,要是有机会我也想学学。”
  蒲千阳:……小伙子,你知道欲盖弥彰这四个字怎么写吗?
  收回手,他重新把目光聚集到了电脑屏幕上。
  因为新规的推行,导致很多自己之前收藏项目被划分到了a级和b级,而这些等级的项目,自己大概已经没有权限过问了。
  点这一份文件,权限不够无法查看,点下一份文件,权限不够无法查看。
  果然。
  无法查看无法查看无法查看无法查看。
  蒲千阳一口气翻到了五年前的数据库,终于有能点开的计划书了。
  看着屏幕上的这一份计划书,他眉头一挑。
  第145章 三省吾身
  这是一份民用3d打印医疗耗材的商业融资计划书。
  之前为了保证研究效果,昨天自己跟卫教授见面并同意加入研究小组后,卫教授特意安排了手下的学生来给自己讲解为什么自己这个病患这么珍贵。
  原因有二:
  一是这是最新的技术。
  有多新呢?
  新到能生产现在支撑在自己心脏周围的支架的设备在国内只有两台,一台在港城,一台在京府,还都在高校的实验室里。
  新到自己是第一个把它安装到体内的病患。
  新到没有临床验证,所以大家对于这种材料被安装到人体内可能会带来的真实影响和并发症一无所知。
  尽管学术界很早有人提出了类似的假说,可囿于各种各种的桎梏,直到近些日子才有团队发表了偏临床方向的论文。
  二是国内没人做过这个个类型的手术。
  即使在材料和生产无限供应的情况下,想要通过在身体上切三个小口就把支架塞进去并且在内部系上锁扣保证功能也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在常规的准备中,无论是入刀的角度还是手术的流程,都是需要诸多主任级别的角色进行反复的研讨才能最终确定的。
  而自己当时的情况已经过于危机,导致院方根本没有时间机会去这么做。
  若不是遇上了卫教授这种在这个方面经验丰富杏林圣手,在加上司晚晴签署了生死不论的手术合同,再在加上自己身体条件本身还可以……
  一句话总结,自己能活下来全凭命好。
  而现代医学的存在就是要研究个体的“命好”最后将其变成一种稳定的疾病解决方案。
  但蒲千阳深知理念、实践和推广之间的区别很大,大到可能需要长达十多年的摸索和拉扯最后才能出来个差强人意的结果。
  在这个流程中,商业化解决方案的介入是一件必须面对的事情。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