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0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他们一行人去茶室坐,从糖聊到盐,从盐聊到制盐源头的人。
  刘进贤再引导几句,话题自然聊到各盐场的刺头们。
  能被盐课司职官熟悉的刺头,才是他们本次的主要目标。
  这批人煽动之后,再根据下属官吏的反馈,去寻摸小刺头,让他们结成同盟。
  这件事急不得,谢星珩列出名单,等刘进贤详细打听过,又做了一番筛选,初次只选了三个人进行煽动。
  余下的人或是淘汰,或是挪后。
  他们要徐徐图之。
  煽动开始时,舆论也随之散布到民间,让他们身边的环境发生变化。
  内部有生存需求和生存压力,外部有环境诱导。只等盐价上调,税务上涨,就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他们集结与否,是朝廷的选择。
  文世昌助攻,让谢星珩短暂的拿到了主理盐务的权利。比不得盐课司的权利,但过远远见几个人,轻而易举。
  这是谢星珩来到海城以后,第一次去盐场巡视。
  沿海而建的晒场,早早迎来了燥热的夏季。
  空气里的咸腥加倍,在这里,一眼看去,只有人、盐、灶。
  白花花的盐田里,来来往往穿梭着黝黑的人。
  排列有序的灶台,升起一股股灰色的烟。
  肥头大耳的官吏,管理着瘦骨嶙峋、衣不遮体的百姓。
  他们很多人,连双像样的鞋子都没有,赤脚在地上行走。
  沿海而居的百姓,渔民数量比盐户少,他们家家户户都要制盐,每家都有定额的数量。交不出来盐要罚,私自加灶多制盐,也要罚。
  这是灰白的世界,与这个城市的繁华完全相反。
  海城最大的义庄,就设立在沿海区域。
  这里的棺材现做现卖,连带卖草席与火葬服务。
  从盐场出来,没走多远,才绕过两条街,经过几处民房,谢星珩就看见了义庄。
  火葬的价位,都要一两二钱。
  若是自己背来柴火,带只瓦罐装骨灰,可以便宜二钱。
  百姓们通常选择出钱。
  因为他们还要制盐,柴火是必须品。
  连年制盐,他们捡柴砍柴都难,换算过来,用义庄的柴火,还便宜一些。
  他们还可以跟别人家合烧,更省一些。只是分装骨灰时,要仔细点。
  谢星珩站在义庄外,还没进去,就听见好些孩子在撕心裂肺的哭,也有很多少年人磕头求人买。更有众多妇人夫郎跪在男人尸体面前,满脸麻木,插标等人来买。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