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文豪苏轼亦曾因喜爱为荔枝作诗: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
  元丰六年,承天寺
  苏轼拿着酒壶闲庭散步去寻找好友:
  “怀民兄,今夜月色正好,不若小酌一杯如何?”
  “子瞻兄,莫不是因为天幕又谈及你的名讳,来我这儿抒发内心激荡之情来了?”
  被张怀民一语道破的苏轼略显窘迫,举了举手中的酒壶:
  “饮酒,如此良辰美景,饮酒为上。”
  张怀民微笑着摇头走进了屋内,他还不知道这位老友么,此刻心里必定美滋滋的。良辰美景时节总被好友抓着饮酒闲谈的,约莫古今也就他一人了罢。
  待桌椅移至庭院中,张怀民拿出一套青瓷酒盏,斟满美酒与苏轼碰杯小酌。
  苏轼赏着月,又与友人喝着美酒,被贬谪的愤懑之情此时都一扫而空:
  “吾虽被贬至此,然有美酒美景好友相伴,痛快哉!”
  迎着月光,张怀民道:“一起接着看看天幕对你的评价吧。”
  【这句诗词被广为流传,也因其夸大手法得到大家的喜爱。但一天吃三百颗荔枝显然很不现实,一人一天吃三十颗都要受不了啦。
  三百颗荔枝这回事,还要从苏轼被贬至惠州说起。】
  苏轼听罢脸色大变,带有岁月痕迹的双眼紧盯着天幕,攥着酒杯的手也在微微颤抖,片刻后稍稍释然:
  “合该如此,合该如此啊!”
  张怀民拍了拍苏轼的肩膀安慰道:“子瞻兄切不可因此而妄自菲薄,天幕只言及惠州,并未曾说明是何事由。”
  苏轼垂眸沉默不语,他知道他这一生仕途坎坷,然于政见这一道,岂能说改就改。
  眼瞧着哪方得势便依附上去,与那小人行经的墙头草有何区别?
  他深知自己的某些观念与朝中主政派不合,甚至与皇帝不合。但那又怎样?他苏轼做不来落进下石之举,也做不来违背本心强颜欢笑之态。
  若因政见不同各自为政,最后还是百姓之苦!
  苏轼对着张怀民举起酒杯:
  “怀民兄,今夜咱们不醉不归。”
  “好!不醉不归。”
  看着好友如此痛苦,张怀民心里也不好受,只因他也被贬谪至此,十分理解好友心中所思所想。
  哪怕他并不是那千杯不醉之海量,今日就算是舍命陪君子了。
  言罢两人将杯中酒一口干了,继续抬头看向天幕。
  【众所周知,苏轼此人正如他豪放的诗词风格般,十分豁达。到了惠州的他也并没有消沉多久,只因当地人们慕其名已久,闻得大名人大文豪苏轼到来,纷纷争相来见。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