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极人臣 第232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时春一时心如火焚,嘴上都起了几个泡。王守仁却仍然泰然自若:“莫急,莫急,机运难邀,百岁一时。饵已入水,愿者上钩。”
  果然不出他所料,事情的转机,就在广州、泉州真正开关后,再加上明廷对佛朗机人的态度变化。
  明廷自洪武年间就开始海禁。《大明律》有言:“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己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这样的律法,不可不谓严苛,是真的要断绝商路,片帆不得下海。是以,这些商人是怎么都没想到,这样的祖宗成法,居然也能变。而这样的变化,就意味着王守仁等人所述,并非虚言哄骗,很有可能是真的。
  而对佛朗机人来说,由于人数有限,他们已经做好了久据马六甲,持续制造火器、船舶,长期作战的准备。可没想到,明廷的官员居然会主动和他们接洽。这惊喜来得太突然了。他们本以为以这些人的傲慢固执,估计一辈子都不会给他们登上陆地的机会。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甚至还打算假扮□□,看看能不能混进朝贡队伍。可没想到,明廷居然会主动抛出橄榄枝。
  对于他们的疑惑,时春的解释,陛下喜爱海外的奇珍异宝,特别是奇花异卉,你们既然想与中华通商,是否该拿出诚意。佛朗机人此时无比庆幸,他们一直隐于幕后,没有直接和明廷撕破脸。当明廷表现出,希望和他们的官员交流后,他们立刻向本土传回了消息,并且天南海北地搜罗礼物送到京城。土豆就是这个时候,到了月池的手中。
  船长费尔南及佛朗机使者皮莱斯也率舰队来到了广州,希望能够入京朝拜皇帝。可他们因为信仰,不愿意行跪拜礼。广东右布政使吴延举因此大怒,居然将这帮人送进了光孝寺,让人专门教他们怎么磕头,第一天跪左腿、第二天跪右腿、第三天叩头。直到他们都肯磕了,广东当地的官员,才肯与这群人相见。
  这群人为了赚钱,硬是咬牙把头在地上撞得砰砰响,本以为这礼也送了,头也磕了,总可以见到大明的皇帝了。谁知,朱厚照和月池都不想这么快答应他们的请求,这样泼天的好处,可不能光靠几盆花。佛朗机人于是一直被晾在广州。时间一久,他们就都坐不住了。
  费尔南和皮莱斯都是精明强干之人,否则也不会远渡重洋至此。他们很快就弄明白了大明的官场文化,开始到处送礼,第一个就送到了王守仁这里。王守仁这时才向他们透露,他不缺这些身外之物,就想立个大功回京升官,只要他们肯帮他解决倭寇,他就能让他们入京朝拜天子。
  这下,可把佛朗机人闹傻眼了。他们一面庆幸当时的决策,如若不是倭寇把明廷逼急了,他们绝不会松这样的口,另一面又开始发愁,现下是该怎么办。他们很清楚大明官员的算盘。这群东方人,就是打着狗咬狗的主意,希望能让他们和倭寇两败俱伤,而他们就能免除威胁。
  皮莱斯当机立断:“绝对不能答应他们。一旦他们失去了外部的威胁,就更加不会将我们放在眼中。”这几天的跪拜礼学习,也让佛朗机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官员的专横。明廷官员歧视外邦人,鄙视商人,要是真叫他们得逞,那他们就没有商谈的余地了。
  费尔南皱眉道:“可如果我们拒绝,很有可能失去更进一步的机会。”
  两人大眼瞪小眼了很久,最后终于想出了办法,既不能完全答应,也不能一口回绝,那就半真半假地敷衍着呗。他们一面更加努力地寻找花卉植物,却对共抗倭寇的事情推三阻四,更不愿泄露火器的配方。
  右布政使吴延举是个暴脾气,眼见又要发怒,却被王守仁阻止。他笑道:“耗着有耗着的好处。”
  土豆正在试种。而他们在短暂的和平外衣下,也和佛朗机人的工匠搭上了线。隔着半个地球,佛朗机人不可能从国内调拨所有的船只和武器。很多东西,都需要在马六甲来造。而在那时的东南亚,最好的造船、冶金工人,要么是华人,要么是有华人血统的人。即便是费尔南的舰队里,也有华人船匠和武器工匠。一场策反运动,就这么悄悄开始了。
  第366章 志须预定自远到
  男子做得的事,难道女子就做不得了吗?
  工匠谭壮在近日方认祖归宗。他的母亲是吕宋人, 父亲谭康是泉州陈家的一个管事。
  泉州陈家也算是世代儒门,族中子弟少时多曾习读诗书。不过,泉州和徽州等地都是商贾兴旺之所, 家中人把商贾为第一等生业, 将难考的科举反而撂在第二。
  谭康的东家陈宰少时就走南闯北,将南边的珍珠、珊瑚、琥珀、犀角等四处贩卖, 也攒下了一些家私。可陈宰并未固步自封,他眼见妻子诞下一个男孩,自觉给家里留了后,便想大赚一笔,博一场大富贵之后, 就在家安心教养儿子。
  弘治爷早年宠信宦官。沿海的镇守中官,亦知走私之利, 他们有能力、有本事给商人开这个方便之门,只要商人能给他们缴纳足够的买路钱,他们就能放商人出海走私。
  陈宰就是靠这条路子,出海来到了吕宋。可在海外赚钱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容易。陈宰到吕宋来的第一年,就因水土不服大病了一场。作为管事的谭康想劝东家回去,陈宰却不肯,他费尽心机, 才得以出海,要是折了本钱, 有何颜面见江东父老。陈宰坚持要干出一番事业,在病好之后,就开始苦心经营, 终于有了成效。他索性买了一个妾室, 在身边照顾自己, 做好了“不破楼兰誓不还”的准备。
  谭康虽然思念故土,可他为人下属,东家不肯回,他自个儿想回也回不去。他在周围人的劝说下,也学习他的东家,在吕宋纳了一个二房,并和二房妻子生下了谭壮。
  谭康从此更加努力地做事,希望能够攒够钱,带着妻儿一块回归故里,岂料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弘治爷驾崩、正德爷登基,中华传来消息,说朝廷有意撤掉镇守中官。
  这犹如晴天霹雳,让走私商人们都惶恐不安起来。陈宰起初还不当一回事,有钱能使鬼推磨,只要是官,就没有不爱钱的,反正他回去之后也要孝敬太监,这笔钱给谁不是给呢。
  可同乡却道:“这摆明是要除掉太监了。那些个老爷们,骨头里的油都要榨出来,岂会轻易放过我们这些肥羊。他们若是拿我们走私之事问罪太监,污我们一个私通倭寇之罪,只怕你倾家荡产都难赎啊。你家可有大员,能保你的性命吗?”
  陈宰这才被吓住,他深悔过去没有多搭上几条线,闹得自己现在无人可靠。
  他思前想后,决定带上最值钱的财物紧急返乡。谭康大吃一惊,摆在他面前的是两难之局,此时儿子谭壮只有六岁,体弱多病,显然是受不了长途跋涉。可他要是留下来,只怕这辈子都回不了故土了。谭康最后还是决定抛弃妻儿,跟随东家返乡。
  可怜的谭壮之母,以为丈夫真的是回家奔丧去了,一直等着他接她回去。可惜,她直到濒死之时,仍痴痴望着海边,可那里依然没有半片白帆。
  谭壮长大成人之后,做了经验丰富的老匠人的学徒。师徒二人被佛朗机人雇佣,给他们造船,这次也跟随他们来到了广州。谭壮一踏上这片广袤的土地,就开始四处寻访父亲的踪迹。
  泉州陈家也算是小有名气,谭壮很快就找到了家门。父亲谭康满怀愧疚,可异母兄弟们,却对他十分仇视。他坐了冷板凳,心中十分不忿,可也无计可施。可让他万万没想的是,没过多久,他的异母哥哥居然带着厚礼找上门来,态度还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地大转变。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