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 第549节(3 / 4)
商人们也并非不懂这个道理,并不需要官员们去点醒。
一时之间,皇明大学院、博研院还有其他一些当官的、民间有名声的人,反倒多了一种外快收入:许多商人都盼他们有闲暇时出手,针对新教材给出自己的注释。
你别说,你还真别说,一想到将来有可能被千万学子捧在手里读他们的看法,就好像那些言论被奉为圭臬的其他先贤一样,不少人就心头发热。
商人们才懒得去管一些老学究痛斥什么礼崩乐坏、圣贤不安,新市场啊!
现在朱厚熜也期待着,再经过一代人,等自己老了之后,大明的科学人才终于能迎来一个爆发的机会。
不过此时,还有一人也走入了他的视野。
是后来赐宴时,沈坤说的吴承恩。
朱厚熜倒没想到,沈坤和吴承恩还是好友。
从他嘴里,朱厚熜知道了吴承恩此前的经历。
按沈坤所说,吴承恩应该也不至于年近四十仍旧声名不曾远播的。他的妻子,是弘治年间户部尚书、淮安人叶琪的曾孙女。叶琪去世时,是李东阳给他写的墓志铭。叶琪的侄子,也有进士出身。吴承恩家里虽是商人出身,但妻家在淮安还是很有影响力的。
而吴承恩自己,也是从小就过目成诵、聪明异常。
沈坤说他们两人很像,都喜欢各种杂七杂八的书和学问。据沈坤说,只不过吴承恩喜欢的东西大多与文艺相关,绘画、书法、围棋、诗词、神仙鬼怪……
饶是如此,吴承恩当年在龙溪书院读书,也是极受淮安知府赏识的。
沈坤觉得,皇帝重视杂学,也许吴承恩也能迎来属于他的机遇,所以才在皇帝面前提了提他。
借殿试后赐宴的机会就推荐友人,这是何等情谊?沈坤心里是捏了一把汗的,没想到皇帝竟对吴承恩像是比对他还感兴趣,追问了不少。
落在当时的谭纶和王崇古心目中,这是皇帝借这个机会向进士们传达他重视科学院方向的态度——要不然怎么“独宠”一个?
朱厚熜这些天却在思索一个问题:等吴承恩来了,要不要把“脑洞”都借给他,让他再搞出一本“旷古奇文”?
反正他喜欢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不是?
没错,朱厚熜直接下旨,去淮安征召吴承恩入京了。
多年来,朱厚熜始终有一个不知道该怎么用一份力的难题:怎么在他死后,还让大明君臣百姓心里记得前方有个可以实现的远大目标。
搞什么天下大同党、提出这个理想,也只不过让他还在世时,群臣为了青史留名的伟大功业,可能会持续个一两代、两三代人的冲劲吧。
但如果已经领先得太多,只怕惰性还是会有的,内部也会酝酿出问题来。
说不定蒸汽机应用得极好,工商业相当发达,更厉害的技术就没动力去搞了。最终,大明反倒变成一个蒸汽朋克大明,进入不了更先进的电子时代。
朱厚熜也无法在蒸汽机都还没玩明白的时候,又去对郑魁他们咧咧什么内燃机、电机、计算机……
那跟讲神仙鬼怪有什么区别?
可是沈坤提到吴承恩,启发了朱厚熜一下。
若是让吴承恩出手,凭他构建一个恢弘小说的实力,能不能把这些未来会出现的技术、那种图景也揉入进去呢?
普通老百姓看个热闹,懂科学的人能隐约感觉到:那里面的各种技术、工具,似乎有它的道理。
无非到时候让吴承恩写书中角色夸耀宝贝的时候说道:我这顺风耳乃是以精金琢刻,可自算天地奥妙。再加九天之上,周游寰宇而不坠于地之千里眼。凡千里眼所见,以无形之道纹送至这顺风耳,它自解算之,告我真相。这物理大道之威,岂是你能揣摩?
你看,这味不就来了么? ↑返回顶部↑
一时之间,皇明大学院、博研院还有其他一些当官的、民间有名声的人,反倒多了一种外快收入:许多商人都盼他们有闲暇时出手,针对新教材给出自己的注释。
你别说,你还真别说,一想到将来有可能被千万学子捧在手里读他们的看法,就好像那些言论被奉为圭臬的其他先贤一样,不少人就心头发热。
商人们才懒得去管一些老学究痛斥什么礼崩乐坏、圣贤不安,新市场啊!
现在朱厚熜也期待着,再经过一代人,等自己老了之后,大明的科学人才终于能迎来一个爆发的机会。
不过此时,还有一人也走入了他的视野。
是后来赐宴时,沈坤说的吴承恩。
朱厚熜倒没想到,沈坤和吴承恩还是好友。
从他嘴里,朱厚熜知道了吴承恩此前的经历。
按沈坤所说,吴承恩应该也不至于年近四十仍旧声名不曾远播的。他的妻子,是弘治年间户部尚书、淮安人叶琪的曾孙女。叶琪去世时,是李东阳给他写的墓志铭。叶琪的侄子,也有进士出身。吴承恩家里虽是商人出身,但妻家在淮安还是很有影响力的。
而吴承恩自己,也是从小就过目成诵、聪明异常。
沈坤说他们两人很像,都喜欢各种杂七杂八的书和学问。据沈坤说,只不过吴承恩喜欢的东西大多与文艺相关,绘画、书法、围棋、诗词、神仙鬼怪……
饶是如此,吴承恩当年在龙溪书院读书,也是极受淮安知府赏识的。
沈坤觉得,皇帝重视杂学,也许吴承恩也能迎来属于他的机遇,所以才在皇帝面前提了提他。
借殿试后赐宴的机会就推荐友人,这是何等情谊?沈坤心里是捏了一把汗的,没想到皇帝竟对吴承恩像是比对他还感兴趣,追问了不少。
落在当时的谭纶和王崇古心目中,这是皇帝借这个机会向进士们传达他重视科学院方向的态度——要不然怎么“独宠”一个?
朱厚熜这些天却在思索一个问题:等吴承恩来了,要不要把“脑洞”都借给他,让他再搞出一本“旷古奇文”?
反正他喜欢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不是?
没错,朱厚熜直接下旨,去淮安征召吴承恩入京了。
多年来,朱厚熜始终有一个不知道该怎么用一份力的难题:怎么在他死后,还让大明君臣百姓心里记得前方有个可以实现的远大目标。
搞什么天下大同党、提出这个理想,也只不过让他还在世时,群臣为了青史留名的伟大功业,可能会持续个一两代、两三代人的冲劲吧。
但如果已经领先得太多,只怕惰性还是会有的,内部也会酝酿出问题来。
说不定蒸汽机应用得极好,工商业相当发达,更厉害的技术就没动力去搞了。最终,大明反倒变成一个蒸汽朋克大明,进入不了更先进的电子时代。
朱厚熜也无法在蒸汽机都还没玩明白的时候,又去对郑魁他们咧咧什么内燃机、电机、计算机……
那跟讲神仙鬼怪有什么区别?
可是沈坤提到吴承恩,启发了朱厚熜一下。
若是让吴承恩出手,凭他构建一个恢弘小说的实力,能不能把这些未来会出现的技术、那种图景也揉入进去呢?
普通老百姓看个热闹,懂科学的人能隐约感觉到:那里面的各种技术、工具,似乎有它的道理。
无非到时候让吴承恩写书中角色夸耀宝贝的时候说道:我这顺风耳乃是以精金琢刻,可自算天地奥妙。再加九天之上,周游寰宇而不坠于地之千里眼。凡千里眼所见,以无形之道纹送至这顺风耳,它自解算之,告我真相。这物理大道之威,岂是你能揣摩?
你看,这味不就来了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