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 第515节(3 / 4)
显露自己学识广博的,讲述这里最早有桥那还是春秋时。其时,那是竹索连舟而为浮桥。但黄河夏有洪峰,冬有凌汛,年年都得修,劳民伤财。
而唐朝开元年间,这才在这里修建了真正的蒲津桥。
对韬略颇有些心得的,就在这里讲解唐玄宗为什么要耗费那么多修建蒲津桥。李唐自山西而兴,这蒲州在开元九年还被升为中都。若长安有变,退守中都,那么山西就能成为再起根基。
另外,唐有盐池十八,其中蒲州一带的盐池岁得盐万斛,是供应长安的战略要地。而蒲津渡作为黄河一大渡口,在这战略要地、盐产地和经济流通要地,建一座桥就很有必要了。
“诚哉学甫此言!”有个士子附和了那二十多岁的,望着如今的蒲津桥说道,“两千余载,哪怕盛唐时,大明开国后重修毁于金元战火之蒲津桥,莫不以铁链连舟,仍是浮桥。如今这桥,却是悬于河面了,真不知如何造就。学甫,你是山西人,可否细细讲来?”
“我等边走边说吧。”那个被称作学甫的微笑着,“家姐便嫁在蒲州张氏,要说这蒲津桥改造之事,山西不少人家都出了力。”
一行人沿着新建的蒲津桥过黄河。
几百年来,这蒲津桥的两端最引人注目的只有各四尊巨大铁牛。横亘在黄河水面上的铁链就系于铁牛上,铁链之下再一路连接着一些舟船,这就是原本天下黄河第一桥的面目。
但如今,两岸的铁牛倒不是重点了。铁牛仍在,但旁边有了高耸的水泥石墩,其内也有铁柱。那铁链,却是从铁柱顶端吊向桥面的。
而那桥面,其下虽然仍有铁索连舟,却不再是一直延伸向对岸。往往相隔百来步,才有一片方圆数丈的桥墩。
旧日年间是浮桥为桩,上面架着桥面,离水面不能很远。一路上,还有铁人、铁柱、铁山等来稳固重心。
但如今,数丈方圆的桥墩底下,看得出竟是铁舟。这铁舟里外,既有漆,还涂了一层黑黝黝的物事。这铁舟又被连起来,其上先铺铁板,再于中间处有混了铁筋的水泥石墩,而后便又是铁柱冲天,铁链斜吊。铁舟形成的墩台上,四面八方还有粗大铁锚数个坠入河面。如此一来,桥墩虽仍有晃动,却不算剧烈。
这自然还因为黄河之中那将黄河一分为二的沙洲上更高、更坚固的桥墩,左右再拉着桥面。
“伟哉此桥!”
行至沙洲,众人不由得感慨。
“如此巨柱,这许多铁索,如何运至此处,如何立起来啊。”
“听闻,只是实验桥。”那个叫学甫的,又解释起来,“大同有煤铁,怀来那里是军械园,这蒲州则是重工园了。诸多新铁,运送至此倒不难。立起来,也有一种用于码头的滑轮吊。主要还是这些铁索。”
他指着从桥墩铁柱顶端延伸往两边,渐次拉得越来越远的铁索:“听闻这是博研院中研算了许久的,有分担巨力之妙。这蒲津新桥虽何止万斤之重,但有了诸多物理奥妙,却安稳更甚从前了。诸位岂不见,那河上桥墩,乃是铁舟浮水?铁能浮于水,下有锚定其位,上筑墩台压而不沉,见者称奇。”
“着实令人惊奇……”
木浮于水那是寻常,铁船怎么浮在水上的?
有人说那大约是木船外包了铁皮,这样木船不会被轻易泡坏、常常得维修。
有人多关注了一些皇明大学院和博研院,便说如今已有研究,说了什么密度、浮力等等新词汇。
这样一来,他们的话题又变了,开始讨论起明年的会试。
这些人,都是山西、陕西两地的举子。结伴游学入京,如今先到了山西。
蒲州地处山西的西南端,和陕西相邻。随着河套边区设立,从这蒲州溯黄河到河套,或者从路上去往宣宁,已经是四川、湖广、陕西关中一带许多人的选择。
既有商旅,也有百姓。
而蒲州有新发展,既得益于皇帝对于蒲津桥实验改造这个项目的认可,更得益于晋商们这几年的支持。
从最早的特别国债开始,到后面得到了边贸行商的许可,山西商人名声渐渐越来越大。
因为大同开始开采大量煤铁,蒲州这里又有盐业和造纸业的基础,更有黄河古渡口的交通流通优势,于是这里也形成了一个工业园区。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蒲草可不止是唯美,更是上乘纸张的一种原材料。蒲州因蒲草得名,这里的蒲纸由于如今印刷业的兴盛,已经又焕发生命力。 ↑返回顶部↑
而唐朝开元年间,这才在这里修建了真正的蒲津桥。
对韬略颇有些心得的,就在这里讲解唐玄宗为什么要耗费那么多修建蒲津桥。李唐自山西而兴,这蒲州在开元九年还被升为中都。若长安有变,退守中都,那么山西就能成为再起根基。
另外,唐有盐池十八,其中蒲州一带的盐池岁得盐万斛,是供应长安的战略要地。而蒲津渡作为黄河一大渡口,在这战略要地、盐产地和经济流通要地,建一座桥就很有必要了。
“诚哉学甫此言!”有个士子附和了那二十多岁的,望着如今的蒲津桥说道,“两千余载,哪怕盛唐时,大明开国后重修毁于金元战火之蒲津桥,莫不以铁链连舟,仍是浮桥。如今这桥,却是悬于河面了,真不知如何造就。学甫,你是山西人,可否细细讲来?”
“我等边走边说吧。”那个被称作学甫的微笑着,“家姐便嫁在蒲州张氏,要说这蒲津桥改造之事,山西不少人家都出了力。”
一行人沿着新建的蒲津桥过黄河。
几百年来,这蒲津桥的两端最引人注目的只有各四尊巨大铁牛。横亘在黄河水面上的铁链就系于铁牛上,铁链之下再一路连接着一些舟船,这就是原本天下黄河第一桥的面目。
但如今,两岸的铁牛倒不是重点了。铁牛仍在,但旁边有了高耸的水泥石墩,其内也有铁柱。那铁链,却是从铁柱顶端吊向桥面的。
而那桥面,其下虽然仍有铁索连舟,却不再是一直延伸向对岸。往往相隔百来步,才有一片方圆数丈的桥墩。
旧日年间是浮桥为桩,上面架着桥面,离水面不能很远。一路上,还有铁人、铁柱、铁山等来稳固重心。
但如今,数丈方圆的桥墩底下,看得出竟是铁舟。这铁舟里外,既有漆,还涂了一层黑黝黝的物事。这铁舟又被连起来,其上先铺铁板,再于中间处有混了铁筋的水泥石墩,而后便又是铁柱冲天,铁链斜吊。铁舟形成的墩台上,四面八方还有粗大铁锚数个坠入河面。如此一来,桥墩虽仍有晃动,却不算剧烈。
这自然还因为黄河之中那将黄河一分为二的沙洲上更高、更坚固的桥墩,左右再拉着桥面。
“伟哉此桥!”
行至沙洲,众人不由得感慨。
“如此巨柱,这许多铁索,如何运至此处,如何立起来啊。”
“听闻,只是实验桥。”那个叫学甫的,又解释起来,“大同有煤铁,怀来那里是军械园,这蒲州则是重工园了。诸多新铁,运送至此倒不难。立起来,也有一种用于码头的滑轮吊。主要还是这些铁索。”
他指着从桥墩铁柱顶端延伸往两边,渐次拉得越来越远的铁索:“听闻这是博研院中研算了许久的,有分担巨力之妙。这蒲津新桥虽何止万斤之重,但有了诸多物理奥妙,却安稳更甚从前了。诸位岂不见,那河上桥墩,乃是铁舟浮水?铁能浮于水,下有锚定其位,上筑墩台压而不沉,见者称奇。”
“着实令人惊奇……”
木浮于水那是寻常,铁船怎么浮在水上的?
有人说那大约是木船外包了铁皮,这样木船不会被轻易泡坏、常常得维修。
有人多关注了一些皇明大学院和博研院,便说如今已有研究,说了什么密度、浮力等等新词汇。
这样一来,他们的话题又变了,开始讨论起明年的会试。
这些人,都是山西、陕西两地的举子。结伴游学入京,如今先到了山西。
蒲州地处山西的西南端,和陕西相邻。随着河套边区设立,从这蒲州溯黄河到河套,或者从路上去往宣宁,已经是四川、湖广、陕西关中一带许多人的选择。
既有商旅,也有百姓。
而蒲州有新发展,既得益于皇帝对于蒲津桥实验改造这个项目的认可,更得益于晋商们这几年的支持。
从最早的特别国债开始,到后面得到了边贸行商的许可,山西商人名声渐渐越来越大。
因为大同开始开采大量煤铁,蒲州这里又有盐业和造纸业的基础,更有黄河古渡口的交通流通优势,于是这里也形成了一个工业园区。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蒲草可不止是唯美,更是上乘纸张的一种原材料。蒲州因蒲草得名,这里的蒲纸由于如今印刷业的兴盛,已经又焕发生命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