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2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当下市场上的纪录片作品,渐渐出现了和短视频融合的潮流。时长越来越短,节奏越来越快,信息的数量大于质量,短短几分钟,却像是个故事大拼盘。
  她本以为,这次的投稿作品都是学生创作,应该还不会盛行这种风气。
  看了几部作品,却发觉自己的想法太天真。
  她对于纪录片作品,有着自己的评价标准。就人物纪录片而言,无非“有新意、有内涵、有故事”三条。她靠这三个要求挑选佳作,也取长补短,从他们的作品里找找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
  可光是这三条,能符合她要求的,也寥寥无几。
  她尊重影像创作,看片子从不用倍速。
  但把这些作品以原始速度一点点看下去,真是对她身心的极大考验。
  一个哈欠出来,她想着,看完下一部作品就休息一会儿,明天再看。
  打开下一部影片,一开场,并不是安荞所熟悉的,学生影片常用的,故作深沉的黑场加旁白。
  一只雄鹰从红日飞过,镜头随着雄鹰飞行的轨迹缓缓下摇,从天空一路摇到广袤的树林,落幅在一个头戴绒帽的哈萨克老人肩膀上。
  安荞眼前一亮,兴趣很快被勾起。
  这个手持的镜头,虽然因为没用到稳定器而产生了晃动。但无论是从视听语言的哪个方面来说,都显得成熟而有质感。
  不像是学生作业。
  她接着看下去。
  长镜头尚未结束,镜头逐渐固定下来,只有轻微的呼吸感。
  而老人对着镜头后掌机的摄影师,用哈萨克语说道:“我从十三岁开始熬鹰,什么样的鹰我都驯过,驯了七十多年。小时候熬鹰的时候t,我把鹰当作自己的敌人,跟它们较劲。现在不会了。现在,它们是我的家人、我的朋友。”
  长镜头以老人朴实的笑容结束,手写汉哈两语的标题字幕“驯鹰人”竖着排版在一旁。
  安荞按下暂停键,眉头微微皱起。
  她去看了眼导演的名字。李伟。简单干脆的男名,比孙建发的发电机更有年代感。
  安荞可以确定,前两年,她没有在获奖名单里见到过这个名字。
  她又去看李伟的年级。表单里的“大一”很不显眼,却让她的震惊更上一层楼。
  她按下播放键,接着看下去。
  二十五分钟的影片结束,她合上电脑,带上打火机,到院子里抽了三根烟。
  她打电话给组委会。
  接电话的,是她在学校时的师姐,也是组委会的负责人。
  “师姐,你发过来的投稿作品里面,有一部作品,我想申请组委会,做一下创作流程调查。我怀疑这部作品是学生外包给专业团队做的。”
  负责人问:“《驯鹰人》是吧?”
  “对。”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