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章(82 / 13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还好,你们还没有出门。”他一见面就说,“刘老太太那里约好了!赶快去吧,不要让人家多等。”
  “这么快!”沈媒婆诧异地说。
  不过,詹善政却不能陪着沈媒婆与小白菜去看刘老太太,因为他另外有事,同时这也没有必要,有赵司事带领就够了。
  “赵司事在仁钱会馆等,我派人带你们去看他,他会安排一切。”
  詹善政是带了一个听差来的,当时便作了交代。等沈媒婆与小白菜一走,他随即找到客栈的伙计老王,烦他先容,去拜访侯勋。
  侯勋正在替《申报》写标题叫作“都门近事”的新闻信,一见詹善政,大为高兴,也非常客气,关照老王买好茶叶,装果碟子,殷勤得很。
  “侯兄,彼此都在客中,不必费心!”詹善政问道,“我也听人说道,《申报》登过好些新闻,说杨乃武是冤枉的,不知道这些报纸还在不在?”
  “在,在,怎么不在?不过,我手边没有。詹兄如果想看,我可以写信回报馆,补齐一全份,奉送。”
  “谢谢,谢谢!”詹善政指着桌上说,“侯兄是在给报馆写信?”
  “是的。我是访员,报馆里给了川资要我到京里来看看,总该有点新闻写回去。”侯勋拿起已写好的三张纸交了过去,“老兄不妨看一看。”
  詹善政正中下怀,欣然接过。只见绿格子的连史纸上,一笔《灵飞经》的小楷,真是字如其人,秀气得很,心里对侯勋便又增加了几分好感。
  看他写的“都门近事”。第一条就标出“小白菜丰姿如昔”,正文是用侯勋自叙的口气,说他于某月某日抵京,投宿的逆旅,正好也就是小白菜出狱暂住之处,冒昧相访,居然得以见到小白菜与她的婆婆。
  接着描写他对小白菜的印象,说是丰腴白皙,并无憔悴之色;态度沉静稳重,不像蓬门碧玉。不过眉宇之间,总不免郁郁寡欢,这也是历尽沧桑以后必有的神情。
  接下来,侯勋自道还有意外的发现,是杨乃武的一位至亲,正好去访晤小白菜,此可以看出,对这桩冤狱,杨、葛两家是彼此谅解的。最后用兴奋的语气说,杨乃武的那位至亲,已经允诺,改日详谈这桩冤狱的前因后果,相信必有许多未经人道的内幕,而以“容后续志,读者拭目以俟可也”这么一句套语作结。
  “侯兄,”詹善政有些紧张,“这后面一段,请你不要写上去。”
  “噢,”侯勋一愣,“请问,有什么关系?我自己觉得并没有不妥当的地方。”
  “不是别的,现在舍亲最希望的是清静,最好平平安安回到家乡。如果报上一登,到处有人注意,行踪就处处受拘束了。”
  这也是一个理由。不过侯勋难得有这样一条好消息,要他放弃,实在舍不得,因而踌躇不已。
  为了希望换取更多的“独特之秘”,侯勋终于忍痛牺牲,当时便提起笔来,将有关詹善政的那段记载,一笔涂消。
  他这样做法很聪明。原来詹善政此来,有件令侯勋意想不到的事要谈,杨乃武不仅愿意合作,细谈他亲身经历的冤狱,而且愿意亲自执笔。不过杨太太对此事不以为然,她的顾虑是,有些事于名誉有损,或者伤害到他人,仍以保持沉默为宜。因而夫妇之间起了一场争辩,杨乃武表示他要亲自执笔,正就是想到有些事可写,有些事不可写,主宰在己;而杨太太则认为到时候会身不由己,无可奈何,倒不如根本不插手,是免除烦恼的唯一良方。
  不过,做妻子的亦能想到,丈夫受此人世罕有的酷遇,有着无数的冤屈待诉,平常人稍稍受了欺负,还得找个人谈谈,心里才会舒服些,何况是这样一桩几乎万劫不复的沉冤。所以到最后是自己让步了。
  不过,不是无条件的让步,她要詹善政跟侯勋好好谈一谈,如果彼此有诚意,能合作,不妨作进一步的接洽,否则还是以不招惹为妙。
  所以,刚才詹善政要求侯勋删掉有关他的记载,等于是一种考查。如果侯勋坚持己见,则詹善政就会大起戒心,有所保留。现在侯勋既然是一种合作的态度,又看他为人温文尔雅,是信赖得过的样子,当然就谈得下去了。
  “侯兄,”他问,“我不知道你打听了舍亲的情形以后怎么样,是不是写下来登在报上?”
  “是的。”
  “既然如此,别人写好了交给你不也是一样吗?”
  “那当然也可以。不过,有两点:第一,别人写的确实不确实,我不知道,最好是能让我当面见令亲一面,听他亲口叙述。第二,说实话,消息有个写法,要写大家关心的事,不相干的事可以不写;有关系的事,一定要写得详细。我怕别人不懂这个窍门,写出来不合用。”
  “你的两个疑问,我可以答复你:第一,事情写得确实不确实这一点你很可以放心,会写得比你自己问过舍亲再写下来还要确实——”
  “噢,”侯勋不信其事,急忙插进去问,“为什么呢?确实不确实,我听了令亲的话,据实记载,为什么会不如别人?”
  “此人非别,就是舍亲。”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