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21 / 22)
一见,夷姞不由得十分关切——太子丹一脸的烦恼,清俊的双眉一直深锁着,见了她,也只心不在焉地点一点头,不似平日每一见面,必定有说有笑,问长问短,流露出无限的友爱。
“怎么了?”太子夫人也觉得他的神态大异于往日,不免动问,“何事大不如意?”
“唉!”太子丹长长叹口气,又停了好半天,才说,“白费一番心血!”
太子夫人不知他意的所指,夷姞却想到了,很显然的,他最近的心血都花在荆轲身上,说“白费一番心血”,自然是说荆轲叫他失望了。
“莫非章华台上的那位贵客,虚有其表?”她问。
太子丹一愣,迷惘地问道:“怎叫‘虚有其表’?”
“我是说——此人虚名盗世。可是么?”
“不,不,不!”太子丹大声纠正她,“妹妹,你不可作此无根之谈!”
话说得太直率了。夷姞从未碰过这样的钉子,羞得脸红过耳,若非体谅他忧烦在心,口不择言,一定会气得拂袖而去。
“你看你!”太子夫人深怕夷姞脸上挂不住,埋怨她丈夫说,“跟妹妹说话,倒像吵架似的。”
这一说,夷姞更要装作不在意了,“那么,”她平静地问太子丹,“这位荆卿,怎的叫你白费了心血?”
“说来话长——”太子丹把荆轲所陈的三策,转述了一遍,接下来又说他自己的意见,“我的意思,上、中、下三策,可以联合运用,也要修长城,也要招纳流亡的仁人志士,同心一德,共拒暴秦,这些我都已照他的意见,开始在做了。现在还要做两件大事,一件是说动齐、楚诸国,重修合纵之谋,一件是刺秦王于咸阳宫,流血五步,震动天下。”
夷姞把他的话,从头细想了一遍,问道:“说了半天,到底荆卿给了你什么烦恼?”
“烦恼吗?唉——我跟他之间的距离太大了。我请他入秦,他无论如何不肯。”
“哥哥,你本就不该作此要求!”夷姞失声答道,“你把他看成一个劈刺之士,根本就错了。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你轻视别人,难怪别人拒绝你的要求。”
“唉!”太子丹顿一顿足,“怎么你也这样说!”
“难道我说得不对吗?”
“并非不对,只是你不明其中的道理。如果另有适当的人,可遣以入秦,我决不肯对荆轲作此要求;而且,早有适当的人,入秦之计,亦不致迁延至今。”
这倒耐人寻思了,夷姞心想,入秦的人选,何以非荆轲不可?心里这样在捉摸,口中不知不觉地说了出来。
“何以非荆轲不可?我讲给你听你就知道了。”太子丹沉吟着,脸色转为凝重,双眼落向远处,回忆着当年所见的秦宫,“咸阳宫在咸阳北阪,殿宇重重,肃静无哗,执戟的甲士,满布内外。百官趋朝,无不戒慎恐惧,那一番森严的气象,莫说等闲的士庶,就是我,也免不了心中惴惴,唯恐失仪。你想,如果身藏匕首,心怀不逞,到了那样的场合,有个不胆战心惊、张皇失措的吗?”
是啊!夷姞心想,独夫嬴政,知道天下人人欲得而甘心,警卫极严;任何刺客,只要形色稍露张皇,事机一定败露,看来刺杀秦王,虽是下策,但要行此下策,却真个难于登天。
“但是,荆卿不同。”太子丹接着他自己的话说,“他的修养,真的到了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地步。只有他能从容自如,近得嬴政的身;此外,任何人都没有他的那份镇静,别说近得秦王的身,只怕连咸阳宫殿都上不去。”
“噢!”夷姞失声轻喊,心中充满了敬仰崇拜之意——荆轲,荆轲实在是个英雄!她无声地对自己说。
“你明白了吧?”太子丹仿佛宣泄了郁闷,神态声音都显得比较开朗了。
“我明白了。你有你的道理,不算唐突,但是——”她迟疑着,是有些难于措辞的样子。
“怎么?”太子丹追问着,“你另有看法?”
“无奈人家有言在先,对此下策,‘只设谋,不与其事’。”
“说过的话,未尝不可更改。”
这叫什么话?夷姞大起反感,想了想,答道:“一个人立身处世,贵乎言行一致,若是说过的话,随便可以更改,显见得心口不一,这种人又怎值得你奉为上宾?”
“妹妹!”太子丹皱着眉说,“你竟也如此迂腐!为了急人之难,舍己从人,没有人会批评他心口不一。” ↑返回顶部↑
“怎么了?”太子夫人也觉得他的神态大异于往日,不免动问,“何事大不如意?”
“唉!”太子丹长长叹口气,又停了好半天,才说,“白费一番心血!”
太子夫人不知他意的所指,夷姞却想到了,很显然的,他最近的心血都花在荆轲身上,说“白费一番心血”,自然是说荆轲叫他失望了。
“莫非章华台上的那位贵客,虚有其表?”她问。
太子丹一愣,迷惘地问道:“怎叫‘虚有其表’?”
“我是说——此人虚名盗世。可是么?”
“不,不,不!”太子丹大声纠正她,“妹妹,你不可作此无根之谈!”
话说得太直率了。夷姞从未碰过这样的钉子,羞得脸红过耳,若非体谅他忧烦在心,口不择言,一定会气得拂袖而去。
“你看你!”太子夫人深怕夷姞脸上挂不住,埋怨她丈夫说,“跟妹妹说话,倒像吵架似的。”
这一说,夷姞更要装作不在意了,“那么,”她平静地问太子丹,“这位荆卿,怎的叫你白费了心血?”
“说来话长——”太子丹把荆轲所陈的三策,转述了一遍,接下来又说他自己的意见,“我的意思,上、中、下三策,可以联合运用,也要修长城,也要招纳流亡的仁人志士,同心一德,共拒暴秦,这些我都已照他的意见,开始在做了。现在还要做两件大事,一件是说动齐、楚诸国,重修合纵之谋,一件是刺秦王于咸阳宫,流血五步,震动天下。”
夷姞把他的话,从头细想了一遍,问道:“说了半天,到底荆卿给了你什么烦恼?”
“烦恼吗?唉——我跟他之间的距离太大了。我请他入秦,他无论如何不肯。”
“哥哥,你本就不该作此要求!”夷姞失声答道,“你把他看成一个劈刺之士,根本就错了。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你轻视别人,难怪别人拒绝你的要求。”
“唉!”太子丹顿一顿足,“怎么你也这样说!”
“难道我说得不对吗?”
“并非不对,只是你不明其中的道理。如果另有适当的人,可遣以入秦,我决不肯对荆轲作此要求;而且,早有适当的人,入秦之计,亦不致迁延至今。”
这倒耐人寻思了,夷姞心想,入秦的人选,何以非荆轲不可?心里这样在捉摸,口中不知不觉地说了出来。
“何以非荆轲不可?我讲给你听你就知道了。”太子丹沉吟着,脸色转为凝重,双眼落向远处,回忆着当年所见的秦宫,“咸阳宫在咸阳北阪,殿宇重重,肃静无哗,执戟的甲士,满布内外。百官趋朝,无不戒慎恐惧,那一番森严的气象,莫说等闲的士庶,就是我,也免不了心中惴惴,唯恐失仪。你想,如果身藏匕首,心怀不逞,到了那样的场合,有个不胆战心惊、张皇失措的吗?”
是啊!夷姞心想,独夫嬴政,知道天下人人欲得而甘心,警卫极严;任何刺客,只要形色稍露张皇,事机一定败露,看来刺杀秦王,虽是下策,但要行此下策,却真个难于登天。
“但是,荆卿不同。”太子丹接着他自己的话说,“他的修养,真的到了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地步。只有他能从容自如,近得嬴政的身;此外,任何人都没有他的那份镇静,别说近得秦王的身,只怕连咸阳宫殿都上不去。”
“噢!”夷姞失声轻喊,心中充满了敬仰崇拜之意——荆轲,荆轲实在是个英雄!她无声地对自己说。
“你明白了吧?”太子丹仿佛宣泄了郁闷,神态声音都显得比较开朗了。
“我明白了。你有你的道理,不算唐突,但是——”她迟疑着,是有些难于措辞的样子。
“怎么?”太子丹追问着,“你另有看法?”
“无奈人家有言在先,对此下策,‘只设谋,不与其事’。”
“说过的话,未尝不可更改。”
这叫什么话?夷姞大起反感,想了想,答道:“一个人立身处世,贵乎言行一致,若是说过的话,随便可以更改,显见得心口不一,这种人又怎值得你奉为上宾?”
“妹妹!”太子丹皱着眉说,“你竟也如此迂腐!为了急人之难,舍己从人,没有人会批评他心口不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