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9 / 38)
“对了,第二件,你务必当她同胞妹妹看待。”
“是!儿子本就如此。”
“太妃——”
“姑娘,”太妃很快地截断傅夫人的话,说,“你别打岔!常言道得好,恭敬不如从命。”
“是!”傅夫人忽然发现一事不妥,用征询的语气说,“是不是端张小凳子请皇上坐?”
“好啊!其实也不用小凳子,就在这张椅子上坐好了。”太妃说道,“我也不信,民间娘儿俩兄妹聊家常,有那么多规矩,规矩是做给人看,这儿没有外人!”
“太妃说得是!”傅夫人说道,“皇上请坐吧!”
皇帝点点头,身子往上一起,却又跪倒,脸有痛楚的表情。原来皇帝从未这样长跪过,双膝又酸又痛竟无法起立。
这就该傅夫人去扶他一把了。既称兄妹,自无顾忌,她大大方方地去搀扶。皇帝亦就紧握住她的手借一把力,方能站起,独自不能立直,所以仍得她扶他到旁边的椅子上坐下。
“儿子,”太妃又说,“第三件是秀秀,她也叫我干妈。不过,我也没有什么封号,不能替她讨封。你看怎么照应照应她?”
“只有一个法子。”皇帝说道,“儿子替她择配,找个有出息的,容易!”
“再有件事,”太妃是商量的语气,“我很想到我从前住的地方去看看。”
她旧时的住处,亦即皇帝的出生之处,是狮子园内,诸多名胜环绕着的一座长方形草房。皇帝幼年经过,每每奇怪,画栋雕梁之中,夹杂这么茅草覆顶、形制简陋的草房,不伦不类,很不相称。他也曾问过师傅,现任武英殿大学士的福敏,所得到的答复是:“皇上大概是留着看庄稼用的。”这草房四周皆是空地,种庄稼以示重农,便得有个观稼的所在,这话也说得通。如今才知道别有纪念的意义。
皇帝心里在想,二十多年,从来没有听先帝跟人谈过他的生母,亦从无恩典封号到他的生母,然则在修建狮子园时,何以独独保留这座草房?先帝每做一件事,皆有深意,绝非偶然。这可能是先帝对他的生母,唯一还寄托着一点点情分的表示。也或许是先帝为他留个纪念。任何一位皇子或王子,出生之地都是可以找得到的;除非遭遇回禄,或者坍败重建,才会消失。如果唯独他的出生之地,荡焉无存,亦觉于心不忍,所以特意保全。
不管怎么样,那座草房对太妃必能唤起无数的回忆,让她感觉旧情,心境激动。既然如此,似乎应避免为宜。
皇帝是极有决断的人,好在有言在先,不妨实说,“娘,”他婉转劝道,“那个地方,你见了会伤心,我看不必去吧!”
“也许,”太妃有些感伤,“也许都找不到地方了。就像我的老家那样。”
“你老人家的老家,到底在哪里?”傅夫人问道,“是不是山东?”
“不是,小时候在山东住过。”太妃想了一下说,“想起那时候的情形,就像在梦里一样,虚无缥缈,自己都抓不住。”
“总有点影子吧?不然,皇上怎么派人去查访?”
“我只记得我家离运河不远。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供的是明朝一位姓俞的将军。”
“姓俞的将军?”皇帝问道,“娘说的是俞大猷不是?”
“不知道。”
“这容易查访。明朝姓俞的武将,能让人立庙追恩的一定没有几个人。”
“也不忙!”太妃体谅地说,“你只记在心里就是。”
皇帝觉得这件事是他可以运用权力报答母亲的,所以斩钉截铁地立下了承诺。
“儿子一定记在心上,也一定会办到。找到了娘的老家,儿子陪娘回去看一看。”
“那不就是南巡吗?”傅夫人脱口问说。
这倒是提醒了皇帝,心里在想,圣祖六次南巡都是去看海塘与河道,这是有关国计民生的第一大事。康熙四十六年至今年,阅时已经三十年,黄河、运河年年有巨额经费岁修,尚无大碍,海塘如果一垮,浙西膏腴之地,尽成泽国,岂不可虑?
这样想着,不觉忧形于色。太妃自感关切,便即问道:“儿子,你好像有心事?有什么为难之处,尽管跟娘说。” ↑返回顶部↑
“是!儿子本就如此。”
“太妃——”
“姑娘,”太妃很快地截断傅夫人的话,说,“你别打岔!常言道得好,恭敬不如从命。”
“是!”傅夫人忽然发现一事不妥,用征询的语气说,“是不是端张小凳子请皇上坐?”
“好啊!其实也不用小凳子,就在这张椅子上坐好了。”太妃说道,“我也不信,民间娘儿俩兄妹聊家常,有那么多规矩,规矩是做给人看,这儿没有外人!”
“太妃说得是!”傅夫人说道,“皇上请坐吧!”
皇帝点点头,身子往上一起,却又跪倒,脸有痛楚的表情。原来皇帝从未这样长跪过,双膝又酸又痛竟无法起立。
这就该傅夫人去扶他一把了。既称兄妹,自无顾忌,她大大方方地去搀扶。皇帝亦就紧握住她的手借一把力,方能站起,独自不能立直,所以仍得她扶他到旁边的椅子上坐下。
“儿子,”太妃又说,“第三件是秀秀,她也叫我干妈。不过,我也没有什么封号,不能替她讨封。你看怎么照应照应她?”
“只有一个法子。”皇帝说道,“儿子替她择配,找个有出息的,容易!”
“再有件事,”太妃是商量的语气,“我很想到我从前住的地方去看看。”
她旧时的住处,亦即皇帝的出生之处,是狮子园内,诸多名胜环绕着的一座长方形草房。皇帝幼年经过,每每奇怪,画栋雕梁之中,夹杂这么茅草覆顶、形制简陋的草房,不伦不类,很不相称。他也曾问过师傅,现任武英殿大学士的福敏,所得到的答复是:“皇上大概是留着看庄稼用的。”这草房四周皆是空地,种庄稼以示重农,便得有个观稼的所在,这话也说得通。如今才知道别有纪念的意义。
皇帝心里在想,二十多年,从来没有听先帝跟人谈过他的生母,亦从无恩典封号到他的生母,然则在修建狮子园时,何以独独保留这座草房?先帝每做一件事,皆有深意,绝非偶然。这可能是先帝对他的生母,唯一还寄托着一点点情分的表示。也或许是先帝为他留个纪念。任何一位皇子或王子,出生之地都是可以找得到的;除非遭遇回禄,或者坍败重建,才会消失。如果唯独他的出生之地,荡焉无存,亦觉于心不忍,所以特意保全。
不管怎么样,那座草房对太妃必能唤起无数的回忆,让她感觉旧情,心境激动。既然如此,似乎应避免为宜。
皇帝是极有决断的人,好在有言在先,不妨实说,“娘,”他婉转劝道,“那个地方,你见了会伤心,我看不必去吧!”
“也许,”太妃有些感伤,“也许都找不到地方了。就像我的老家那样。”
“你老人家的老家,到底在哪里?”傅夫人问道,“是不是山东?”
“不是,小时候在山东住过。”太妃想了一下说,“想起那时候的情形,就像在梦里一样,虚无缥缈,自己都抓不住。”
“总有点影子吧?不然,皇上怎么派人去查访?”
“我只记得我家离运河不远。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供的是明朝一位姓俞的将军。”
“姓俞的将军?”皇帝问道,“娘说的是俞大猷不是?”
“不知道。”
“这容易查访。明朝姓俞的武将,能让人立庙追恩的一定没有几个人。”
“也不忙!”太妃体谅地说,“你只记在心里就是。”
皇帝觉得这件事是他可以运用权力报答母亲的,所以斩钉截铁地立下了承诺。
“儿子一定记在心上,也一定会办到。找到了娘的老家,儿子陪娘回去看一看。”
“那不就是南巡吗?”傅夫人脱口问说。
这倒是提醒了皇帝,心里在想,圣祖六次南巡都是去看海塘与河道,这是有关国计民生的第一大事。康熙四十六年至今年,阅时已经三十年,黄河、运河年年有巨额经费岁修,尚无大碍,海塘如果一垮,浙西膏腴之地,尽成泽国,岂不可虑?
这样想着,不觉忧形于色。太妃自感关切,便即问道:“儿子,你好像有心事?有什么为难之处,尽管跟娘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