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6 / 32)
皇帝却无表示,因为仰体亲心,便得将十四阿哥放出来。如果原先没有破脸,此事还有商量的余地,一破了脸,再放十四阿哥回来,即是示弱。可想而知的,他会用各种毫无顾忌的手段,使皇帝难堪。那时再要像现在这样把他软禁起来,就办不到了。
为此,他只好装作不知。不过晨昏定省,礼数不缺。太后见他始终未曾松口,可有些忍耐不住了。
五月二十那天,天气闷热,太后更觉得心事不吐不快,所以这天是她主动派人到养心殿传懿旨:要跟皇帝见面。
“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你把一母所生的弟弟当作势不两立的仇人。”
一听太后的口气,皇帝便生警觉,必得格外沉着,才能应付,当即低声答说:“儿子绝没有这个意思。”
“那么,你为什么不放他回京城来?”
“儿子是保全他。”
“保全?”太后冷笑,“我不懂你的话。”
“弟弟性情太刚、耳朵太软,回到京里,如果有人挑拨,他会做出不守法度的事来,那时叫儿子办他也不好,不办他也不好。所以,索性让他住到清静的地方去,免得他闯祸。”
“原来这就叫保全?”太后冷冷地说,“我看最安稳的地方,是在高墙里面。”
“儿子就是不忍他落得个圈禁高墙的结局,所以才把他安置在汤山。”
“你这种话我不要听!”太后问道,“你凭什么说他会落得个圈禁高墙的结果?”
“照他的行为,早就该圈禁高墙了!”
此言一出,太后大惊,“我倒不知道他犯了什么罪?”她厉声质问,“你得说个明白。”
皇帝沉默了一会儿答说:“你要我说,我就说,即为他一到京里,行文礼部,询问见我的仪注,我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
“那还不容易明白吗?你明白,我也明白!你别忘了,他是用的正黄旗纛,等于代替阿玛亲征。照我说,你该出城去接他才是!”
这几句话说得皇帝脸上青一阵、红一阵,好生不自在。当着那许多太监、宫女,隐隐指他夺弟之位,“皇上”的威严何在?
“这是娘的想法!普天下不是这么想。”
“怎么想呢?”
“觉得这是件荒唐得离谱的事。以臣见君,还能有什么特别的仪注吗?”
“哼!”太后又冷笑,“天下人的想法不一定对,我的想法也不一定错!”
“娘说不错,就不错。反正我也没有追究。”
“你表面不追究,暗中治他。即如九阿哥,你又何必老远地把他弄到西宁去?自己不觉得太过分吗?”
“并不过分。”皇帝很快地接口,“儿子责任甚重,治国得要有纲纪,顾不得弟兄的私情了!”
太后把他的话好好地想了一会儿说:“好吧!你要治国,我没有治国的责任。我年纪大了,只能讲讲私情,你把我送到汤山去,我要跟你弟弟一块儿住。”
皇帝未曾料到太后会有这样的打算,所以愣了一下,方能回答:“那里不是太后住的地方。”
“我还有该住哪儿的规矩吗?”
提到太后不肯迁往宁寿宫,是皇帝最不满的一件事,也是皇帝认定生母跟他为难的明证。不肯搬往宁寿宫是表示不愿承认自己是太后,此刻索性要搬出宫去,无异于不承认皇帝是她的儿子。意识到此,皇帝不由得有些愤怒,因而失去了一直保持着的冷静。
“娘应该住宁寿宫!我实在不明白,一个人为什么要这样作贱自己,也作贱了别人。”
太后勃然大怒。作贱自己,便是自轻自贱。在宫廷中,这是骂人最重的一句话,儿子敢对母亲如此无礼,可把太后积累多时的冤气勾引得爆发了。 ↑返回顶部↑
为此,他只好装作不知。不过晨昏定省,礼数不缺。太后见他始终未曾松口,可有些忍耐不住了。
五月二十那天,天气闷热,太后更觉得心事不吐不快,所以这天是她主动派人到养心殿传懿旨:要跟皇帝见面。
“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你把一母所生的弟弟当作势不两立的仇人。”
一听太后的口气,皇帝便生警觉,必得格外沉着,才能应付,当即低声答说:“儿子绝没有这个意思。”
“那么,你为什么不放他回京城来?”
“儿子是保全他。”
“保全?”太后冷笑,“我不懂你的话。”
“弟弟性情太刚、耳朵太软,回到京里,如果有人挑拨,他会做出不守法度的事来,那时叫儿子办他也不好,不办他也不好。所以,索性让他住到清静的地方去,免得他闯祸。”
“原来这就叫保全?”太后冷冷地说,“我看最安稳的地方,是在高墙里面。”
“儿子就是不忍他落得个圈禁高墙的结局,所以才把他安置在汤山。”
“你这种话我不要听!”太后问道,“你凭什么说他会落得个圈禁高墙的结果?”
“照他的行为,早就该圈禁高墙了!”
此言一出,太后大惊,“我倒不知道他犯了什么罪?”她厉声质问,“你得说个明白。”
皇帝沉默了一会儿答说:“你要我说,我就说,即为他一到京里,行文礼部,询问见我的仪注,我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
“那还不容易明白吗?你明白,我也明白!你别忘了,他是用的正黄旗纛,等于代替阿玛亲征。照我说,你该出城去接他才是!”
这几句话说得皇帝脸上青一阵、红一阵,好生不自在。当着那许多太监、宫女,隐隐指他夺弟之位,“皇上”的威严何在?
“这是娘的想法!普天下不是这么想。”
“怎么想呢?”
“觉得这是件荒唐得离谱的事。以臣见君,还能有什么特别的仪注吗?”
“哼!”太后又冷笑,“天下人的想法不一定对,我的想法也不一定错!”
“娘说不错,就不错。反正我也没有追究。”
“你表面不追究,暗中治他。即如九阿哥,你又何必老远地把他弄到西宁去?自己不觉得太过分吗?”
“并不过分。”皇帝很快地接口,“儿子责任甚重,治国得要有纲纪,顾不得弟兄的私情了!”
太后把他的话好好地想了一会儿说:“好吧!你要治国,我没有治国的责任。我年纪大了,只能讲讲私情,你把我送到汤山去,我要跟你弟弟一块儿住。”
皇帝未曾料到太后会有这样的打算,所以愣了一下,方能回答:“那里不是太后住的地方。”
“我还有该住哪儿的规矩吗?”
提到太后不肯迁往宁寿宫,是皇帝最不满的一件事,也是皇帝认定生母跟他为难的明证。不肯搬往宁寿宫是表示不愿承认自己是太后,此刻索性要搬出宫去,无异于不承认皇帝是她的儿子。意识到此,皇帝不由得有些愤怒,因而失去了一直保持着的冷静。
“娘应该住宁寿宫!我实在不明白,一个人为什么要这样作贱自己,也作贱了别人。”
太后勃然大怒。作贱自己,便是自轻自贱。在宫廷中,这是骂人最重的一句话,儿子敢对母亲如此无礼,可把太后积累多时的冤气勾引得爆发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