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2 / 32)
事起于有个满洲大员上了一个奏折,说满洲的风俗,家有丧事则亲友煮粥相送。本意孝子丧亲,饮食俱废,煮了粥,劝请进食,无非慰问之意。后来风俗渐奢,大失原意,亲友排日备办筵席,送到丧家,招朋呼友,开怀畅饮,其名谓之“闹丧”,实在是很要不得的风俗,应请严禁。
皇帝认为这话很有道理,接纳建议,下了禁令。上谕中拿允禩作譬,说他当年遇母妃之丧,为了沽名钓誉,想博个孝子之名,百日服满以后,还要人挟着他走路,表示哀毁逾恒,而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以“馈食”为名,行“闹丧”之实,大摆筵席,先帝曾几次责备,像这样的行为,实在可耻!这当然是有意羞辱。廉亲王允禩大为恼怒,所以托病请假。
没有他,政务的推行,丝毫不受影响,因为皇帝派给他办的事务,皆是与大局无关,而可以替他带来麻烦的小事,譬如允禟府中的下人犯法,特旨交廉亲王审讯具奏之类。何况,这天要商量的事,本来不宜让他与闻,因为要谈的全是如何处置异己的弟兄。
第一个是二阿哥允礽,虽然已将他的长子封为郡王,作为安抚,但毕竟曾居东宫,留在京里是个祸根。皇帝决定在祁县的郑家庄地方,盖一大片房子,以利于二阿哥养病为借口,将他全家移到那里,此刻便垂询那片房子盖得怎么样了。
“快完工了!”隆科多答说。
“还要加紧,越快越好。”皇帝问道,“那里是不是要派兵保护?”
“是!”隆科多说,“要多多派兵。”
第二个是允禟。皇帝由太后的话想到西宁还是应该派亲贵去坐镇,正不妨将允禟派了去,有年羹尧在那里监视,可以把他们充分隔离开来。
这个办法当然会获得三大臣的支持,可是十四阿哥呢?又如何找个可与他人隔绝的地方安顿?
“让他去守景陵!”皇帝说,“这是个紧要差使。”
“是!”三大臣同声答应,却都低着头没有进一步的表示。
显然地,皇帝的这个主意,并不见得高明。他自己也知道这样处置会引起麻烦,可是不这么办怎么办?
“我无成见。”他说,“你们有更好的办法,尽管说,我一定听!”
谁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于是转而商议命十四阿哥看守景陵——先帝的陵寝的方式,是即行降旨,还是临时再说。
“臣愚,以为临时决定比较妥当,能奉懿旨更好。”
这是马齐的意见。皇帝心里在想:如果能奉到懿旨,还有什么话说?此时不但无法取得太后的同意,只怕事先跟太后说都不妥。
念头刚刚转定,隆科多却抢先开了口,“此事但凭宸衷独断。”他说,“倒是留十四阿哥守陵的地方,得先要决定,臣看景陵附近的汤山倒很好。”
终于有人附议了,皇帝颇为欣慰,随即答说:“好,就是舅舅费心吧!”
“皇上失言了,臣理当效犬马之劳。”
皇帝倒不曾失言,既尊称为“舅舅”,加一句“费心”亦不算失言,倒是他以“舅舅”自称“犬马”,置出身于佟家的太皇太后与太后于何地?
隆科多自己也发觉了,心里不免懊悔,谦抑太过,实在大可不必。而况皇帝之能做皇帝,真可说是自己一手安排,岂止拥立?真是提掖。这样的大功,说话与行事,也须相配才好。
从此刻起,隆科多的态度一变,对皇帝说话,不太讲究细节,行事也有独断独行的模样了。
三月廿七日,梓宫自寿皇殿发引,奉安景陵,第一天驻杨家闸;第二天驻小新庄;第三天驻吕家庄;第四天驻蓟州。
四月初进驻梁家庄,停了八天,直到四月初九,方始奉安。这就该回銮了,而皇帝特颁手谕:“梓宫安奉山陵享殿,大礼虽尽而思慕哀恸,不能自已,朕意欲留驻山陵数日,着诚亲王护皇太后先行回京。”
于是马齐便劝诚亲王允祉领头,劝皇帝以国事为重,尽速回銮。经过这一番做作,才降了一道旨意:“诸王大臣劝奏恳切,明日祭毕,朕将回銮,诚亲王暂留数日,将陵寝一应典礼酌定。恂郡王允禵着留陵寝附近汤山居住,俾得于大礼之日,行礼尽心。”
十四阿哥只当行了大祀礼,便可回京,心里虽然不快,倒也还能忍耐。哪知等皇帝一起驾回京,三阿哥召集守陵官员议定了先帝梓宫暂安享殿的仪节,也动身去了以后,忽然有人来到汤山,相度地势,说是要造一片房子给一位王爷住。十四阿哥不免疑惑,派太监将此人找了来,询问究竟。
此人名叫永明,是内务府营造司的郎中,见面磕了头,十四阿哥问道:“你到了这里,怎么不来见我?你知道我是什么人吗?”
“王爷息怒。”永明惶恐地答说,“司员出京的时候,原曾请示堂官,说汤山是恂郡王在那里驻驾,理当叩见。堂官道是:‘你官卑职小,不必惊动王爷。’所以司员不敢来见。”
听这话说得在乎情理,十四阿哥的气消了,“听说你来营造房屋。”他说,“给谁住的?”
“上头没有交代。只说按王府的规制起造。” ↑返回顶部↑
皇帝认为这话很有道理,接纳建议,下了禁令。上谕中拿允禩作譬,说他当年遇母妃之丧,为了沽名钓誉,想博个孝子之名,百日服满以后,还要人挟着他走路,表示哀毁逾恒,而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以“馈食”为名,行“闹丧”之实,大摆筵席,先帝曾几次责备,像这样的行为,实在可耻!这当然是有意羞辱。廉亲王允禩大为恼怒,所以托病请假。
没有他,政务的推行,丝毫不受影响,因为皇帝派给他办的事务,皆是与大局无关,而可以替他带来麻烦的小事,譬如允禟府中的下人犯法,特旨交廉亲王审讯具奏之类。何况,这天要商量的事,本来不宜让他与闻,因为要谈的全是如何处置异己的弟兄。
第一个是二阿哥允礽,虽然已将他的长子封为郡王,作为安抚,但毕竟曾居东宫,留在京里是个祸根。皇帝决定在祁县的郑家庄地方,盖一大片房子,以利于二阿哥养病为借口,将他全家移到那里,此刻便垂询那片房子盖得怎么样了。
“快完工了!”隆科多答说。
“还要加紧,越快越好。”皇帝问道,“那里是不是要派兵保护?”
“是!”隆科多说,“要多多派兵。”
第二个是允禟。皇帝由太后的话想到西宁还是应该派亲贵去坐镇,正不妨将允禟派了去,有年羹尧在那里监视,可以把他们充分隔离开来。
这个办法当然会获得三大臣的支持,可是十四阿哥呢?又如何找个可与他人隔绝的地方安顿?
“让他去守景陵!”皇帝说,“这是个紧要差使。”
“是!”三大臣同声答应,却都低着头没有进一步的表示。
显然地,皇帝的这个主意,并不见得高明。他自己也知道这样处置会引起麻烦,可是不这么办怎么办?
“我无成见。”他说,“你们有更好的办法,尽管说,我一定听!”
谁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于是转而商议命十四阿哥看守景陵——先帝的陵寝的方式,是即行降旨,还是临时再说。
“臣愚,以为临时决定比较妥当,能奉懿旨更好。”
这是马齐的意见。皇帝心里在想:如果能奉到懿旨,还有什么话说?此时不但无法取得太后的同意,只怕事先跟太后说都不妥。
念头刚刚转定,隆科多却抢先开了口,“此事但凭宸衷独断。”他说,“倒是留十四阿哥守陵的地方,得先要决定,臣看景陵附近的汤山倒很好。”
终于有人附议了,皇帝颇为欣慰,随即答说:“好,就是舅舅费心吧!”
“皇上失言了,臣理当效犬马之劳。”
皇帝倒不曾失言,既尊称为“舅舅”,加一句“费心”亦不算失言,倒是他以“舅舅”自称“犬马”,置出身于佟家的太皇太后与太后于何地?
隆科多自己也发觉了,心里不免懊悔,谦抑太过,实在大可不必。而况皇帝之能做皇帝,真可说是自己一手安排,岂止拥立?真是提掖。这样的大功,说话与行事,也须相配才好。
从此刻起,隆科多的态度一变,对皇帝说话,不太讲究细节,行事也有独断独行的模样了。
三月廿七日,梓宫自寿皇殿发引,奉安景陵,第一天驻杨家闸;第二天驻小新庄;第三天驻吕家庄;第四天驻蓟州。
四月初进驻梁家庄,停了八天,直到四月初九,方始奉安。这就该回銮了,而皇帝特颁手谕:“梓宫安奉山陵享殿,大礼虽尽而思慕哀恸,不能自已,朕意欲留驻山陵数日,着诚亲王护皇太后先行回京。”
于是马齐便劝诚亲王允祉领头,劝皇帝以国事为重,尽速回銮。经过这一番做作,才降了一道旨意:“诸王大臣劝奏恳切,明日祭毕,朕将回銮,诚亲王暂留数日,将陵寝一应典礼酌定。恂郡王允禵着留陵寝附近汤山居住,俾得于大礼之日,行礼尽心。”
十四阿哥只当行了大祀礼,便可回京,心里虽然不快,倒也还能忍耐。哪知等皇帝一起驾回京,三阿哥召集守陵官员议定了先帝梓宫暂安享殿的仪节,也动身去了以后,忽然有人来到汤山,相度地势,说是要造一片房子给一位王爷住。十四阿哥不免疑惑,派太监将此人找了来,询问究竟。
此人名叫永明,是内务府营造司的郎中,见面磕了头,十四阿哥问道:“你到了这里,怎么不来见我?你知道我是什么人吗?”
“王爷息怒。”永明惶恐地答说,“司员出京的时候,原曾请示堂官,说汤山是恂郡王在那里驻驾,理当叩见。堂官道是:‘你官卑职小,不必惊动王爷。’所以司员不敢来见。”
听这话说得在乎情理,十四阿哥的气消了,“听说你来营造房屋。”他说,“给谁住的?”
“上头没有交代。只说按王府的规制起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