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8 / 30)
“那得问姥姥。”
于是两人都起了床。阿娃为了酬谢周佶特来透露喜信,而且据说他的“身份尊贵”,所以准备以盛筵款待,亲自入厨动手。郑徽便特意去看姥姥,谈绣春的终身大事。
“姥姥!”他避人向李姥悄悄说道,“绣春也十八九了,你该替她打算打算。”
“我早有打算了!”
郑徽一听这话,大出意外,急急问道:“怎么个打算?”
“一郎,你急什么?”李姥笑道,“鸭子都在锅里了,你还怕它飞了?”
郑徽恍然大悟,倒有些好笑,“姥姥你弄错了!”他说,“你以为我要绣春?”
“这话不对?”李姥怔怔地问道,“怎么?你不喜欢绣春?”
“就因为我喜欢绣春,才要替她好好找个归宿!”
“你说的是谁?”
“昨天来报信的周佶。”郑徽不敢道破绣春跟周佶的私情,只说,“周佶为人极其纯良,而且在皇帝身边,将来必定要飞黄腾达的。”
“让绣春跟了周佶去,将来你不悔?”
“姥姥,你这话我可不爱听!我悔什么?”
李姥沉吟久之,仍旧劝他:“如果你真的觉得绣春不讨厌,我劝你还是留着吧,将来有个贴身的人照应,一切都方便。”
“不,我决不会要绣春!我什么人也不要!”
“好吧!”李姥又说了一句,“我可劝过你了,你自己不听,将来别埋怨!”
于是,周佶也有了喜信——自然,这是可以叫他眉飞色舞的,而在屏后偷听的绣春,却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但那确是毫无可疑的。一桩平地突起的喜事,为全家带来了一片兴奋的骚动,李姥和阿娃被请出来跟周佶重新见礼。绣春赶紧躲了起来,却为精灵的小珠在她床后找到了,硬拖到厅上,羞怯怯地打了个照面,一溜烟似的逃到了厨下。大家都围着她起哄,绣春大窘,然而心里是高兴的。
在厅上,周佶解下一个小玉印,作为信物,并且表示将致送一百贯的聘礼。他又说他的妻子在两年前去世,迄今未娶,他表面上虽不能给绣春以嫡室的名义,但心目中愿意把她看成嫡室的身份。郑徽对于这一点非常满意,他觉得撮合成这样的姻缘是对得起绣春的。
这一来似乎成了通家之好,但李姥和阿娃都觉得在周佶面前,她们好像缺乏一种明确的身份,所以略略应酬一番,便都退入内室。
一席盛筵,只是宾主二人共享,却正好容他们静静地细诉契阔。周佶说他明经及第以后,授官秘书省正字,去年升为校书郎,奉派学士院供职,虽然身在九重,但到底不过微末小官,不比郑徽进士而又制举第一,根基深厚,将来定有一番大作为。
这似乎属于客套恭维,但出自周佶纯挚的声音,对郑徽却是种很大的激励。于是,他想起他父亲对他的期许,浮起无限的思慕和怅惘。
“襄阳常有家报吧?”周佶又问。
郑徽大惑不解,一时竟无从答复。什么叫“襄阳的家报”?难道父亲已由常州刺史调任为襄阳刺史了吗?
这个疑团,不便直接要求周佶去解答,他只含含糊糊地答说:“是的,常有,常有。”
“令尊真是好官,刚正清廉,我们常州真是受惠太多了。”
“哪里,哪里。”郑徽谦虚着。
“不过,听说令尊还有调动的消息。”
“噢,”郑徽乘机追问,“怎么个调动?”
“令尊在山南东道两年,治绩昭著,听说还要借重长才,调任繁剧之区。” ↑返回顶部↑
于是两人都起了床。阿娃为了酬谢周佶特来透露喜信,而且据说他的“身份尊贵”,所以准备以盛筵款待,亲自入厨动手。郑徽便特意去看姥姥,谈绣春的终身大事。
“姥姥!”他避人向李姥悄悄说道,“绣春也十八九了,你该替她打算打算。”
“我早有打算了!”
郑徽一听这话,大出意外,急急问道:“怎么个打算?”
“一郎,你急什么?”李姥笑道,“鸭子都在锅里了,你还怕它飞了?”
郑徽恍然大悟,倒有些好笑,“姥姥你弄错了!”他说,“你以为我要绣春?”
“这话不对?”李姥怔怔地问道,“怎么?你不喜欢绣春?”
“就因为我喜欢绣春,才要替她好好找个归宿!”
“你说的是谁?”
“昨天来报信的周佶。”郑徽不敢道破绣春跟周佶的私情,只说,“周佶为人极其纯良,而且在皇帝身边,将来必定要飞黄腾达的。”
“让绣春跟了周佶去,将来你不悔?”
“姥姥,你这话我可不爱听!我悔什么?”
李姥沉吟久之,仍旧劝他:“如果你真的觉得绣春不讨厌,我劝你还是留着吧,将来有个贴身的人照应,一切都方便。”
“不,我决不会要绣春!我什么人也不要!”
“好吧!”李姥又说了一句,“我可劝过你了,你自己不听,将来别埋怨!”
于是,周佶也有了喜信——自然,这是可以叫他眉飞色舞的,而在屏后偷听的绣春,却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但那确是毫无可疑的。一桩平地突起的喜事,为全家带来了一片兴奋的骚动,李姥和阿娃被请出来跟周佶重新见礼。绣春赶紧躲了起来,却为精灵的小珠在她床后找到了,硬拖到厅上,羞怯怯地打了个照面,一溜烟似的逃到了厨下。大家都围着她起哄,绣春大窘,然而心里是高兴的。
在厅上,周佶解下一个小玉印,作为信物,并且表示将致送一百贯的聘礼。他又说他的妻子在两年前去世,迄今未娶,他表面上虽不能给绣春以嫡室的名义,但心目中愿意把她看成嫡室的身份。郑徽对于这一点非常满意,他觉得撮合成这样的姻缘是对得起绣春的。
这一来似乎成了通家之好,但李姥和阿娃都觉得在周佶面前,她们好像缺乏一种明确的身份,所以略略应酬一番,便都退入内室。
一席盛筵,只是宾主二人共享,却正好容他们静静地细诉契阔。周佶说他明经及第以后,授官秘书省正字,去年升为校书郎,奉派学士院供职,虽然身在九重,但到底不过微末小官,不比郑徽进士而又制举第一,根基深厚,将来定有一番大作为。
这似乎属于客套恭维,但出自周佶纯挚的声音,对郑徽却是种很大的激励。于是,他想起他父亲对他的期许,浮起无限的思慕和怅惘。
“襄阳常有家报吧?”周佶又问。
郑徽大惑不解,一时竟无从答复。什么叫“襄阳的家报”?难道父亲已由常州刺史调任为襄阳刺史了吗?
这个疑团,不便直接要求周佶去解答,他只含含糊糊地答说:“是的,常有,常有。”
“令尊真是好官,刚正清廉,我们常州真是受惠太多了。”
“哪里,哪里。”郑徽谦虚着。
“不过,听说令尊还有调动的消息。”
“噢,”郑徽乘机追问,“怎么个调动?”
“令尊在山南东道两年,治绩昭著,听说还要借重长才,调任繁剧之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