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5 / 30)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殿前有礼部的官员在照料,引入座位,抬头看一看应试的,约莫有两三百人,都是端然而坐,肃静无声。
  再看殿廷内外,卫仗密布,殿前垂着帘子,帘外监察御史两人,东西肃立,此外还有许多不同品级的官员,各就自己的位置站着。内外几百人的宣政殿,静得声息不闻,如荒山古寺一般。
  不久,一名内监出殿,在帘外做了一个手势,两位监察御史立即举手招呼应试的人在殿廷中排成左右两班。又等了好一会儿,听得撞钟擂鼓,太常乐起,皇帝由西序门入殿。郑徽偷觑了一眼,隔着帘子,看不真切,只见一对对交叉着的雉尾扇隐约移动,以及馥郁的御香缭绕在柱间帘角。
  忽然,有人悄悄拉了他一把。他立刻警觉,这样偷窥是失仪的,如为监察御史所纠,逐出宫门,便失去了应试的资格,一年来的心血,便都付诸东流了。
  于是,他赶紧毕恭毕敬地低下头去,不一会儿,听得声响俱寂,猜想着天子已登御座。
  “左右厢内外平安!”有人高奏。郑徽知道,那是殿前负警卫全责的金吾将军,照例奏报。
  于是通事舍人朗声赞礼:“拜,再拜……”郑徽随班参谒完毕,监察御史领着他们回到两庑入座,静候发题。
  制举策问的题目本身就是一篇文章,多由翰林学士秉承皇帝的意旨代拟。开头照例是四个字:“皇帝若曰。”任何制诰敕命,皇帝必是要说什么,便说什么,只有制策的“若曰”是假设的口气,属于光宠士林的一种特例。
  这以后便是垂询的要旨,通常在一千字左右。最后还有几句勉励的话作结,各个科目不同,这一科“直言极谏”,皇帝叮嘱:“朝廷之阙,四方之弊,详延而至,可得直书。退有后言,朕所不取。子大夫其勉之。”
  郑徽细看题目内容,范围相当广泛,民食、漕运、赋税,以及度支出入,几乎都包括在内。民生丰啬,关乎国家治乱,郑徽这大半年的工夫,正在这上面,所以初看题目,十分兴奋。
  但下笔之时,他却踌躇了。有一个疑问,是他以前从未想过,而此刻必须先弄清楚的。他不知道制举的策论,究竟由谁阅卷?如果是皇帝亲阅,当然秉笔直书——大唐皇帝有纳谏的雅量,这是从太宗以来所建立的一个优良的传统,也是开国以来,一百三十年间所以强盛的一个主要原因。
  但试卷也可能由皇帝指定大臣代阅,如果是那样的话,宰相李林甫一定会在去取之间,有所主张,而李林甫是绝不会看中他的痛陈时弊的策论的。
  这样,这篇文章就不能“直言极谏”了。应该歌颂、粉饰,再挑不关痛痒的地方,说些该如何改进的话,这是大捧小骂;再不然挑有毛病的地方,曲为卫护,说出一篇无过有功的大道理来,让当政者知道他晓得症结,只不说破,这是暗送秋波。无论大捧小骂,还是暗送秋波,只要报喜不报忧,一定会获得李林甫的赏识。
  然而,那是问心有愧的,但如本乎良心直言,又深恐落第,辜负了李娃的期望。这得失之间,太难衡量了!
  他想来想去委决不下,扶着头,皱着眉,觉得为难极了。这样不知过了多少时候,忽然有个内监,走到他身旁,悄悄问道:“郎君,你是不是病了?”
  “没有啊?”郑徽愕然。
  “陛下在殿内看你不动笔,只拿手托着头,以为你病了。有旨:真要病了,好好送回去,不可勉强!”
  于是郑徽站起来恭恭敬敬答道:“请回奏陛下,郑徽在构思,没有病。”
  内监点点头走了。接着宫女端来一盏滚热的茶汤,微笑着悄悄摆在他面前,然后也走了。
  郑徽深感于皇恩浩荡,便自然而然地解除了他的疑惑。既然来应“直言极谏”,自然尽一己之忠,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如果要谄媚阿附,当初朱赞邀他入棚,早登了上第,也不会有后来历尽坎坷那段血泪交并的凄惨遭遇。他又想:阿娃也是个正直不阿的人,只要直道而行,尽力而为,即使落第,她也应该谅解的。
  拿定了主意,他凝神静思,很快地有了全篇的大意,然后一面细加琢磨,一面下笔起草。几篇预拟的策论,片片段段可用的很多,这把他刚才为了思索题外之事而虚耗的时间,都弥补过来了。
  未到午刻,他的草稿已经完成,约略数一数,竟有四千言之多,在策论中,他特别着重藏富于民和节用勤政的道理。照他的实地考察,官库的充盈,为前所未见,但民间并不如想象中那样富庶。而官库的充盈,只为国家带来了奢靡的政风,而且仕途太滥,俸禄所给,形成国家一个沉重的负担。自开元中起,开拓边境,军用日增,更是财政上的隐忧。所以他谏请撙节一切不必要的靡费,以及减除皇帝对勋臣国戚动辄上万的赏济,同时主张轻徭薄赋,藏富于民。
  正当他在字斟句酌,细细推敲时,又有宫女到了他面前。应试的举子,每人一个朱檀的食案,御厨珍馔,十九是民间所难得见到的,茶汤以外,还有一银瓶的酒,都由宫女捧到各人面前。禁中肃静,不准交谈,但有那风流胆大的,授受之际,便借势捏一捏宫女的手,却又板起脸,装得道貌岸然似的,叫郑徽看了在肚子里好笑。
  这也算是赐宴,只没有赐宴的燕乐和仪注。各人静悄悄地吃完,依旧由宫女收去食案,重又埋头构思。
  郑徽把他的草稿作了最后一遍润饰,自觉毫无瑕疵,便不肯耽搁时间,重新磨了一砚的墨,聚精会神地誊清,再细细校对了一遍,只字无讹,便捧着走到殿前,交了给收卷的礼部官员。
  收拾笔砚,回到延寿坊,阿娃已高烧一对红烛,笑盈盈地在等他。他什么话也来不及说,先从袖中取出策论的草稿,递了给她。
  “能不能及第不敢讲。”他说,“文字是可以让天下人公评的。”
  阿娃把他的草稿接在手中,却并不打开来看,只笑道:“听你这样说,殿试一定得意。恭喜,恭喜!”
  “不然。”郑徽把当时如何踌躇不决,以致惊动皇帝,特遣内监垂询,以及由此感悟应制举的本意,不负初心,畅所欲言的经过,都细细说了给阿娃听,最后又问:“我这样做,你以为如何?”
  “完全不错。”阿娃答道,“你本来就是进士,功名无虑。我只希望你让天下人知道,你的进士不是侥幸得来的,有这篇文章在,足可以证明你的人品学问都是第一流的。制举不中,我也毫无遗憾。一郎,”阿娃停了一下,又说:“你我的功德都圆满了,这几年我日夜逼着你用功,自己想想也太过分,我给你赔罪。”说着,盈盈下拜。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